摘要:前幾年,煤炭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主要的工業原料,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過,受環保與經濟下行影響,我國煤炭黃金發展的十年已經過去。2013年以后,煤炭市場開始下行,產能問題突出。到2015年直至現在,煤炭產能過剩情況正持續惡化。以下是2016年我國煤炭行業市場分析:
前幾年,煤炭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與主要的工業原料,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過,受環保與經濟下行影響,我國煤炭黃金發展的十年已經過去。2013年以后,煤炭市場開始下行,產能問題突出。到2015年直至現在,煤炭產能過剩情況正持續惡化。以下是2016年我國煤炭行業市場分析:
去產能與“續一秒”悖論
煤炭開采企業在經營上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初始資本投入巨大,而后續無法輕易關停生產線。特別是井工礦,為了維持工作面的可開采性,即使產量下降,也必須每日抽水、抽取瓦斯及進行通風工作,這些支出基本可以視為剛性。在經營中,體現為部分剛性開采成本和產品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矛盾。
一個典型的百萬噸綜采井工礦,當前開采成本在250-260元/噸,而目前晉北普通動力煤的坑口售價僅有200元/噸左右,也就是說,每生產一噸大約要虧損50-60元。為了降低噸煤開采成本,加大投入進行技術升級和提升單井產量是煤炭企業最理性的決策,而這恰恰與去產能的大方向是矛盾的。
以同煤為例,“十二五”同煤計劃建設11座千萬噸級礦井、5座500萬噸級礦井、12座300 萬噸級礦井:2015年,集團對4座千萬噸礦井成功實施了流程再造,新增產能2000萬噸,麻家梁、色連、金莊3座千萬噸級礦井也已進入試生產階段,梵王寺、北辛窯、鐵峰3座千萬噸級礦井建設正在加速推進,白家溝、潘家窯2座千萬噸級礦井已開始做前期工作。
煤炭市場的自然周期是“十年上坡,十年下坡”, 一個礦井從開始建設到最終達產,一般需要六到七年時間,當期的投資成本大約為噸生產能力500元左右。在2009-2011年的周期頂峰,山西大型煤炭集團大量整合中小礦井,疊加2011-2013年高達13%-15%的市場實際融資利率,最終到達煤炭企業的財務成本負擔接近20%。
一旦礦井開始出煤,其產能就很難退出。2014年,眾多擴建、新建產能開始釋放,導致煤炭企業不斷降價保量,這也是煤炭企業現金流近年來急劇惡化,被迫舉債維持經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個礦井如果建好不采,幾年下來前期幾十億元投入就打了水漂,而維持生產可以源源不斷有現金流入,即便攤銷下來虧損,但其以可變成本計量還是合算的,這也是“虧損還要繼續產”的核心原因。
“違心”去產量,未必去產能
中國國有企業普遍“順周期加杠桿”,這與國有企業的產權體制、經營目標考核及管理層激勵等均有關系。在礦業這種強周期性行業,這種加杠桿過程體現為:只有在周期頂峰才有動力和能力大幅融資,在周期下行過程中,過去提升的福利、工資薪酬等人員成本卻無法削減。國有銀行對企業的融資投放,也存在此類問題,即在企業最需要信貸支持時,反而是銀行機構投放資金風險最高的時刻。
2011年前后,融資利率周期高點,疊加煤價高點,再疊加產能擴張,使煤炭企業融資需求高點出現三期共振。而大型企業的籌資周期一般為五年,二級市場上,煤炭股遭遇估值與利潤雙降的“戴維斯雙殺”。產業周期上,山西大型煤炭集團普遍選擇“煤電化冶”橫向一體化,在大宗商品下行周期中,橫向一體化的途徑無法對沖全行業風險,反而造成集團層面的資金不斷失血,全鏈條虧損。進入2016年,企業自生現金流已無法覆蓋財務成本,導致債務違約頻頻爆發。
另一方面,煤炭行業又存在下游對產量的“剛性需求”:冶金、化工、水泥和電力的出清過程,傳導到煤炭行業相對緩慢,而持續生產始終有現金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財務支出,不足部分只能通過繼續籌資來解決。如同煤集團目前在建工程計劃投資362億元,截至2015年9月末僅完成了183億元,剩余部分爛尾的可能性不大,只能繼續融資投入。
對銀行而言,山西煤炭企業只要還能付息就可以。與1994年-2001年上一個煤炭下行周期相比,目前的情況還好不少:上至煤炭企業下至各級職工,在這一輪上行周期中積攢下了“家底兒”,在企業層面上實現了資本化、資產化,在員工層面則體現為儲蓄有所提升。
煤炭整合的“國進民退”,實則是高位接盤,這也是當前山西煤炭困局的根源——整合變成了擴產,如果整合礦井全部投產,預計產能翻番。2015年同煤實際產量大于核定產能近40%,其中整合礦井的“基建煤”、“工程煤”占了很大比例,與鋼鐵企業的瞞報產能異曲同工。
兼并重組才能去產能
橫向擴張無法去產能,可行性更高的是“神華模式”的縱向一體化。
簡單的幾個煤炭集團1+1同質化合并,結果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毫無作用。鐵路、航運、港口、煤炭、電力、化工、冶金以及產融結合,才能生成具備自身對沖能力的能源集團。如果太原鐵路局通過大秦鐵路(6.18 -0.80%,買入)這個上市公司平臺并購下游的同煤、陽煤、焦煤和潞安,再收購秦皇島港和漳澤電力(3.65 -1.88%,買入)這樣的電力企業,集體換股,合并成一個新的大型托拉斯,這才能叫做兼并重組。
上一輪煤炭低谷周期,正是神華大干快上的時候,同行愁云慘霧,而神華的煤礦、電廠、鐵路不斷投產,技術上幾乎領先兩代。這一輪煤炭低谷,山西煤炭企業也想通過這種方式迫使其他競爭對手退出競爭,比如下游更靠近需求市場的兗州、開灤、冀中等企業,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去產能先去你們省的。
對山西而言,只有徹底放棄煤炭產業,煤炭產業才有出路。這看起來是個悖論,但實際上卻是“荷蘭病”最典型的體現,也是“資源詛咒”活生生的中國樣本。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