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1小時下線一臺泵車;實現全球范圍內212549臺工程機械數據接入;持續8年共計投資10億元人民幣,打造工業物聯網平臺。以上數據來自中國裝備行業的領軍企業——三一重工。在中國政府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推動下,三一重工正著力推動數字化生產,打造大數據、物聯網平臺,加快自主創新研發步伐,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在湖南長沙三一重工總部占地10萬平方米的18號車間里,每一次生產過程、每一次質量檢測、每一個工人的勞動量都被記錄在案;當開足馬力時,140臺機器人同時開工,但工作人員僅需65人。
亞洲最大數字化工廠三一重工“18號工廠” 鄭治攝
據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賀東東介紹,數字化讓這里的每一條生產線可以同時混裝30多種不同型號的機械設備,支撐起100億人民幣的產值:“就是靠數字化和軟件管理。首先你的人、你的機器、你的物料、你的制造設備……全部要聯網,要把數字采集起來,而且要反向能夠去通知它們,去控制它們。”
在信息控制中心,三一重工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可以對數千公里外的挖掘機進行精準定位,并實時監控機器的運行狀況。同時,每臺機器通過控制器、傳感器和無線通訊模塊,與物聯網大數據后臺連接,每一鏟、每一個動作都形成了數據痕跡,從而構筑起三一重工的大數據基礎。
三一重工信息控制中心 鄭治攝
賀東東介紹,這套系統最初是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務而構建的,如今,又能為三一重工的生產和銷售提供關鍵數據參考:“我們能夠知道每個市場的市場熱度,就對于指導我們做銷售預測,做生產預測就有很大幫助,而且不同型號、不同產品的使用趨勢的變化,會幫助我們判斷哪些產品在未來做重點開發,哪些相對來說要減少。”
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大數據”、“物聯網”的三一重工,正是中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代表。在中國政府去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中,智能制造被確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隨后,中國確定了包括三一重工在內的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單位,涵蓋38個行業,希望以此帶動全國整體的智能化生產水平。
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賀東東展示數字化終端設備 鄭治攝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認為,產品和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正是三一接下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一個是產品的智能化,這是我們的一個方向;另外是生產過程的智能化,這是一個方向,就是說生產線是智能的,它有自我判斷、自我檢測、自我修正、自我改善的能力,有對外部環境的響應能力,這個是將來的方向,三一會從這些方面去努力。”
目前,三一重工海外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45%,產品已銷售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最初不被認可,到如今享譽全球,三一重工這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佼佼者,讓全世界重新認識工程機械行業的“中國制造”。向文波透露,接下來將進一步大幅提升國際化水平,將三一重工打造成真正的國際化企業。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