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創業,短短十數年就打造出世界最大的港口機械及大型鋼結構企業,這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商業領域,都是一個傳奇——而這位傳奇的締造者,已經76歲的管彤賢已在近日功成而身退。
振華重工發布公告稱,公司于12月6日召開董事會,會議同意管彤賢由于年齡原因辭去公司總裁及董事職務。同時,公告還表示,管彤賢辭任后,將聘任康學增為公司總裁,并擬選舉其為公司董事。
據了解,目前康學增為振華重工控股股東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總經理。
管彤賢傳奇落幕
現年76歲的管彤賢在創立振華重工之前曾先后擔任過交通部水運司工廠處副處長、中港總公司船機處處長等職。1992年,是年59歲,仕途并不“得意”,覺得壯志未酬的管彤賢毅然決定下海從商。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賢的申請,通過香港的一家合資子公司投資50萬美元,上海港機廠又以一塊地皮作價50萬美元,成立了注冊資金100萬美元的中外合資企業。管彤賢帶著從港機廠分撥過來的十幾個人,在浦東租了三間簡陋辦公室,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當時的全球港機市場是歐美日韓產品的天下,管彤賢帶領他的團隊硬是憑借可靠的產品質量和足夠有競爭力的價格替中國制造業打開了一個缺口。
17年后,振華重工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港口機械制造商,其所生產的起重機在歐美各大港口都隨處可見。此前,有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振華重工的集裝箱起重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為100%,國際市場占有率則高達78%。2008年度,振華重工創造的凈利潤為25.51億元。
有意思的是,振華重工1997年是在動員之下登陸的A股。但一開始對上市有些“不置可否”的管彤賢很快發現了上市的好處,譬如融資渠道更加豐富,監管更為透明。對于振華重工來說,這無疑是發展之路上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一步。
而在公司管理上,管彤賢的個人風格也可謂相當鮮明,譬如他啟用學歷不高,行伍出身的人擔任要職,并多年來在國有體制和市場規則之間自由游走。
康學增走馬上任將領軍振華港機轉型
昨晚,振華重工公告稱,管彤賢卸任后,將由康學增接替管彤賢的相關職務。
不過,康學增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仍然頗為陌生,此前其也未在上市公司擔任過相關職務。而根據昨晚公告披露,康學增現年51歲,中國地質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此前歷任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一公司團委副書記、副總經理、總經理,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副局長、黨委委員、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年關上任的康學增,從管彤賢手中接過來的第一棒,應是推進振華重工戰略轉型的重任。
此前,2009年5月19日,振華港機改名為振華重工,打出了進軍海上重工業務的大旗。海通證券分析師葉志剛認為,振華重工之所以積極向海上重型裝備制造商轉型主要基于兩點原因,一是傳統業務集裝箱起重機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78%,再復2003-2005年快速增長的可能性不大,需要開發新的增長點。第二點是公司在海工市場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8年公司取得了20億元的淺水鋪管船及4000T海上浮吊業務合同。
不過,盡管在此前管彤賢的初步經營之下,海上重工業務已經開始成為業績增長亮點,但眼下振華重工也仍然面臨著金融危機等因素帶來的一些問題。
如因全球市場經濟不景氣,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企業間相互壓價現象嚴重以及固定資產折舊增多等原因,公司產品毛利率出現了下降。此外,因為原先儲備的鋼材價格價高,目前尚未完全消化,估計要到四季度末乃至明年初才能完全消化,從而也導致公司期間成本升高。
振華重工200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為217.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17%,凈利潤為10.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43.57%。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