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江蘇省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研討會在南京召開,研討會以“多元共進齊發展”為主題,圍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戰略、路徑與方法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討,江蘇省近40家省屬國企的高管、部門負責人參與了此次研討會,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應邀在會上做主旨演講,受到與會嘉賓的高度關注和肯定。
作為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聯重科的改革發展歷程被國務院國資委稱為混改樣本。孫昌軍在研討會上詳細介紹了中聯重科的混改之道:創新是靈魂,規范是前提,民主是保障,開放是關鍵,黨的建設是混改成功的基石。
“中聯重科的混合所有制變革,不僅在于實現了股權混合多元的體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激勵約束并重的運行機制,從而體現出體制、治理、機制三位一體的創新。”孫昌軍說。“其中,良好的體制是基礎,混合所有制創新出的體制,能最大程度地釋放人的潛力,形成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聯重科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公司自1992年成立至今25年間,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干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不同性質的資本融合為與市場緊密掛鉤的利益共同體。
但股權混合是改革的手段而非目的。混合所有制,不是一混就靈,其優勢要通過創新法人治理來保障。
“中聯重科的公司治理以法律法規為前提,同時貫穿了市場化原則,從而適應和保障了股權多元化的要求。” 孫昌軍表示,“其一,是要讓董事會真正成為資本意志表達和決策的平臺。國有股、戰略投資者、管理層和員工持股、外資股等不同成分的資本以董事會為平臺,嚴格遵循法律法規,按股權比例表決,實現同股同權、同生共贏。其二,是讓國有產權代表真正履職,實現國有資本的有效監管。其三,是讓獨立董事真正得到獨立和尊重。”
良好的股權架構和科學的治理結構,通過內部管理機制實現落地,才能充分體現混合所有制的活力。中聯重科從戰略、管控、技術三方面構建了良好的運行機制。據了解,為激發內部經營活力。中聯重科對下屬經營單元的管控已從事業部模式升級為“模擬股份制”模式,經營單元成為準股份制企業,總部向投資控股公司過渡,責權利實現高度統一。
在解決和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不流失的問題上,孫昌軍認為,規范是企業改革改制的第一要義。中聯重科通過改制總體方案依法依規,股權轉讓公開公允,內部分配公正透明,實現改革規范有序進行。
“中聯重科25年來變革很大,但一直在平穩推進。”孫昌軍表示,為了確保改革平穩,中聯重科充分發揮職代會作用,對內實現充分的民主,引導全員觀念創新。
在孫昌軍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混合所有制本身體現了一種包容開放的精神。“開放”才能建立國企與民企之間的相互信任,才能成就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聯重科脫胎于長沙建機院,從一個100%國有的科研院所,到院所轉制企業,再到融入戰略投資者和職工股權,最后完全融入了上市公司。這首先得益于湖南省國資委的開放心態,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在國企混改的全過程,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很重要。”孫昌軍表示。“上級黨委把方向、管大局,基層黨組織保落實,把黨的領導融入到企業改革的各環節,嵌入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在中聯重科的每一次改革過程中,廣大黨員都發揮了模范作用。”
據介紹,中聯重科在改革完成后繼續加強黨組織建設,當前,中聯重科1/5的員工是黨員,在冊在職的有3337人,有7個分黨委、4個黨總支、107個基層黨支部。健全的黨組織保證了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在企業的貫徹落地,保證了企業發展的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在交流互動環節中,孫昌軍還與參會的國企負責人就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黨組織建設、紀檢及群團工作、企業管理層的薪酬體系改革等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
據悉,此次研討會由江蘇省國資委、江蘇省國有企業發展改革研究會主辦,董事研究院、金圓桌傳媒協辦,通過此次研討會,與會人員拓寬了實施與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增加了可供學習借鑒的混改理念與方法,一些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困惑也得到了較好答案或解決思路。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