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以現在的行業勞動生產力估算,預計到“十三五”末期,煤炭行業的從業人員總規模將降至300萬以內。6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共同在京發布報告《“去產能”政策對煤炭行業造成的就業影響研究》。
低技術崗位面臨淘汰壓力
報告稱,去產能政策給煤炭行業帶來的就業沖擊是我國經濟轉型和能源轉型升級過程中,勞動力分配重組造成的必然結果,從長遠來看,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勞動力結構優化帶來的必然結果。報告分析了主要產煤區的基本情況,如東北、山西、內蒙古三地的煤炭行業在去產能過程中所面臨的轉型和就業安置壓力,并提出了差異化的應對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瑩表示,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雖然從業人員數量龐大,但是人才隊伍基礎較為薄弱,與全國能源人才隊伍的整體發展水平、煤炭工業的發展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去產能的壓力下,大部分技術含量不高的崗位將面臨嚴峻的淘汰壓力。預計在“十三五”期間,主要煤產基地的煤炭行業將進一步面臨轉型陣痛。短期內,仍將有大批煤炭職工不斷離開原有工作崗位。據估計,煤炭行業在未來5年還需要壓縮15%~20%的產能,仍有大量冗余職工亟待安置。由于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區域分布差異非常大,產業相對單一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和獨立礦區的困難最為突出,尤其是一些轉型困難較大、歷史包袱較重的區域。
張瑩表示,煤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歷史包袱沉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與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在政策上缺少優惠,國有企業盈利全部上交,企業不能形成自我積累,相應地設備老化、技術陳舊、產品落后。國有企業職工再就業的意愿低,行業粘性強。
整體就業規模還將壓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院長助理王苒表示,目前來看,煤炭行業面臨很多現實壓力和挑戰,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這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機械化生產不斷普及的條件下,面臨著產量峰值的不斷逼近,就業規模縮減將成為難以避免的必然趨勢。而去產能目標的步步緊逼,環境規制壓力的不斷增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速的趨緩以及對煤炭消費總量的控制都使得煤炭行業面臨的安置就業壓力變得更為急迫。然而,我國各地區之間煤炭生產條件差異性很大,因此在面臨煤炭行業應對就業壓力和實現就業轉型時,各地面臨的壓力和條件也存在較大差異。
王苒表示,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就業壓力仍然非常巨大。預計“十三五”剩下的時間內,煤炭行業整體就業人員規模還將壓縮接近100萬左右,尤其是在黑龍江、山西等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仍將繼續有大批從業人員需要轉崗或下崗,就業安置壓力依然很大。
2017年上半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17年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中職工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實施再就業幫扶行動。報告提出,在此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去產能給煤炭行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通過合理舉措積極應對;妥善解決煤炭行業的就業問題,需要抓好重點地區,做好“一地一方案,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煤炭產能過剩的區域分布差異很大,產業相對單一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和獨立工礦區的困難最為突出。同時,去產能企業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也有很大區別,因此,去產能職工就業安置的政策措施需要以資源枯竭城市和產業單一的獨立工礦區為重點,在就業專項資金、職業技能培訓、社保轉移支付、失業保險基金使用、跨地區勞務對接等方面制定專門政策措施,重點給予支持和幫助。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