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半年的結束,中聯重科的股份回購計劃也告一段落。據公司6月30日的公告,本次共累計回購3884.51萬股,斥資達16952.09萬元。如果說回購凸顯了上市公司對自身價值的堅定看好,那么,作為行業龍頭之一的中聯重科,又是如何看待行業復蘇、如何調整資產結構、如何謀劃未來發展的?就此,中聯重科董事長兼CEO詹純新及公司管理層在近日召開的年度股東會上進行了詳盡的解答。
談起對工程機械行業復蘇態勢的判斷,現年62歲的詹純新恐怕是最有發言權的,他雖然仍持謹慎樂觀,但也明確了一點:行業的最低谷已經過去。而對于中聯重科近期以116億元轉讓環境板塊一事,詹純新的邏輯是,借助投資收益實現“輕裝上陣”。這也是中聯重科下一步通過國際并購補足相關業務領域短板,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國際企業的必要準備。
行業不會大起大落
這半年,圍繞工程機械行業的復蘇,各種判斷、各類聲音不斷。那么,行業的這波回暖行情到底能持續多久?
對此,詹純新在中聯重科上周召開的股東會上談了他的看法。他首先明確,工程機械行業的最低谷已經過去,“最困難的時候應該是去年年中”。
但他也依然持謹慎樂觀:“目前,房地產在調控,PPP對工程機械行業的拉動也不如預期,市場還是處于一個常態,不會大起大落,上半年好一點,下半年會掉下來一點,總體會比較平穩。”
那么,未來幾年的想象空間在哪里?詹純新表示,看好雄安新區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解決“大城市病”的辦法,新型城鎮化會繼續開拓新空間。
反觀中聯重科,在走過兩年的困難期后,公司今年的一季報已顯露“春色”,工程機械板塊收入同比增幅超過100%,帶動一季度總體營收同比增長74.45%至52.75億元,扣非后凈利潤也由去年同期的-6.92億元變為盈利6611萬元。細分板塊中,中聯重科的混凝土攪拌車和汽車起重機一季度銷量均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00%。
詹純新還提到,中聯重科2017年收入預估會比2016年高。年報顯示,中聯重科2014至2016年這三年營收大體穩定,分別約為258億元、207億元、200億元。
但顯然,工程機械行業暫難言強勁反彈。
標普全球評級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在經歷了數年低迷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市場需求有望復蘇。其預計,該行業未來24個月的銷售額將比2016年增加5%至10%,但仍只是2011年峰值的約50%。
116億“割愛”環境板塊的真實邏輯
股東會上,中聯重科擬將全資子公司——長沙中聯重科環境產業有限公司80%股權以116億元價格轉讓給盈峰控股等四方(中聯重科保留20%股權)的交易案獲得高票通過。
對此,曾有不少中小股東覺得“可惜”,公司曾經看好的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境板塊“三駕馬車”怎么就變成“雙輪驅動”了呢?
對此,詹純新表示,過去覺得環境是個好產業,現在其實也還這么認為,那為什么要賣掉?在股東會上,詹純新將此次資產調整的邏輯總結為:原本手里有三張牌,三個都要發展,“但如果遇到問題,三塊里面最先顧及誰呢?在資源分配不過來的時候,切走環境板塊最合適,這也有利于環境板塊將來的發展。”
詹純新的這一考慮顯然建立在他對工程機械等行業未來趨勢的總體判斷上。在“三張牌”里,工程機械是中聯重科的絕對主業,是基礎,自然不會賣;農業機械,按詹純新的話來說“有發展前景但還沒到時候”,還在培育壯大中;至于環境環衛機械,中聯重科已從幾億體量做到上百億規模,賣價估值不錯,后續發展也需要具有環境項目運維經驗的第三方介入。
“聚焦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肯定可以成就很大很強的企業,也夠中聯重科做的了。”詹純新強調。
應收賬款的“財務洗澡”與“輕裝上陣”
賣出環境板塊股權,還有一個更現實的作用——有助于“財務洗澡”與“輕裝上陣”。
靠這筆交易,中聯重科會獲得116億元現金,并帶來幾十億元的收益。這一塊額外利潤將有很好的應用——據中聯重科方面在股東會上透露,公司這么多年的應收賬款等風險、壓力、包袱會借此得到有效解決。
相比其他工程機械企業,中聯重科這些年缺乏母公司集團的支持,尤其是在應收賬款處置環節等問題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聯重科應收賬款逾300億元,融資租賃應收款近150億元,合計在450億元以上,計提了壞賬準備30多億元。
簡而言之,中聯重科在2017年并不需要過于龐大的單年凈利潤數據(通過出售環境板塊股權體現),公司要的是借機進行“財務洗澡”,把這些年的歷史包袱解決,該計提的計提,該轉賣的轉賣,以便“輕裝上陣”。
“輕裝上陣”后是什么樣子?實際上,“工程機械板塊的凈利率穩定在10%到15%,而公司年收入在200億元以上。”詹純新說。以此計算,約20億元的利潤規模,對當前的中聯重科來說應是非常“美好”的。
那之后呢?應收款的包袱還會再次膨脹嗎?
對此,標普報告指出,工程機械制造商過去為爭取市場份額而采用的賒銷戰略現已大幅度減少。在過去幾個季度中,工程機械行業的經營性現金流水平在逐漸改善,主要原因是應收賬款質量改善、客戶信貸標準和信貸控制更加嚴格,且企業更側重現金收入而非銷售額增長。報告預計,如果工程機械類企業能夠持續管理營運資金,較大幅度地去杠桿可能在2018年之后發生。
投三個億產出一個億的方式要不得
這個問題,或許是詹純新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
痛定思痛,詹純新直言過去的方式“要不得”:以往國內的工程機械企業,投入三個億,可能只產出一個億的收入,而且,這個產出還有各種各樣的收款風險。
中聯重科這幾年有了比較豐富的“走出去”經驗,國外是什么樣子呢?詹純新說,國外這個行業投入產出比是1:1,工程機械市場趨向穩定。
“在這一背景下,中聯重科更要思考怎么發展了。”詹純新說。
他大概已有答案。按他的描述,中聯重科首先將成為一個“輕裝上陣”、低風險、穩健的企業,繼續做大工程機械,培育挖掘農業機械及農業服務市場,并通過國際并購補足相關業務領域短板,在國際市場上站穩,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企業。
“錢,我們要抓在手上。我們不愿意拿三個億換一個億產出。我們要實現國際戰略,有可能通過一個好的收購,國內短板就補上來了,在國際上也站穩了。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對相關目標公司的跟蹤。”詹純新說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