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震動的工業4.0正促進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深度變革,如何在這場變革中脫穎而出,機器人技術、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與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等成為行業企業的翻身利器,其中,無人駕駛、智能控制、智能檢測等智能技術正在被各企業廣泛地應用于各類工程機械中,整個行業的智能化產品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趨勢。但是,仔細梳理各類產品后不難發現,產品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而且不斷增加的成本和無法預估的產品可靠性等也成為用戶吐槽的重點。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行業企業都在尋求最有效的方案。
面對這一情形,廈工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以智能技術為突破口,廈工在2014年開始了智能裝載機的研發工作。而與中航工業西安自動控制研究所的強強結合,無疑為這次的研發工作增加了籌碼。兩家攜手將軍工技術運用到工程機械裝備領域,共同研發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XGJE捷馭智能電傳控制系統堪稱業界翹楚,“該控制系統融合了先進的電液集成控制技術和物聯網技術,采用的輕量化材料工藝,不僅節能降耗而且可以使設備擁有安全舒適的精準操控方式。可以說,XGJE捷馭智能電傳控制系統的成功應用開啟了中國工程機械基礎件數字化、智能化和國產化的道路。”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鶴艇在談到XGJE捷馭智能電傳控制系統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因為XGJE智能控制系統的成功研發,包括XG958i智能裝載機、XG822i智能挖掘機在內的多種智能產品在BICES2015工程機械展會上驚艷亮相;2016年,依托XGJE智能控制系統,廈工自主研發的XG822i高空破拆搶險智能機、XG958i智能裝載機被武警交通部隊運用于洪澇、泥石流等應急搶險救援工作中,并表現出了在特殊工況中的優良工作性能。至此,廈工在智能產品研發、生產、實際應用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XG958i智能裝載機工作高效
當然,放眼全行業,廈工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國外巨頭卡特彼勒、小松在智能產品的研發生產方面已堪稱標桿,而三一、徐工等國內企業的智能化速度更是驚人,如何在強敵環繞中謀得發展良機,廈工的戰略決策非常明確,“堅持創新驅動,為用戶量身打造智能化作業和運營體系,提供遠離危險的安全操作及便捷舒適的駕控享受,以最卓越的性能品質為用戶創造最大的價值收益。”黃鶴艇解釋道。
2017年4月,廈門工博會上,廈工集中展示了全新升級的智能化挖掘機、裝載機、平地機等多款智能裝備。無人駕駛下的高難度漂移、360度大回轉、繞場高速行駛等展現出了廈工設備優越的操控性能。同時,在XGJE電傳智控系統控制下的智能設備,不僅能很好地適應高低溫、高腐蝕、高輻射、高粉塵、火災、爆破等極端工況,而且在地震、泥石流、危化品泄露或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中也可以保障工作質量及操作手的人身安全。
5月,以武警交通部隊實際需求為研發重點的XG843FL搶險救援多功能挖掘機、XG822i高空破拆搶險智能挖掘機、XG822i/XG836i多功能智能挖掘機等四款智能設備成功交付武警交通部隊,并在部隊進行了為期七十多天的試訓試用工作。在試訓試用過程中,這四款設備的優良性能得到了部隊官兵的一致認可。
XG822i高空破拆搶險智能挖掘機性能優良
之所以能獲得官兵們的交口稱贊,離不開這四款設備所具有的一鍵標定、自學習智能記憶再現、惡劣工況下遙控和程控操作、定變量超低損耗節能系統、舒適智能駕控體驗、多余度保障技術、云端軟性升級服務、智聯群協同作業等8大智能技術,其中,多余度保障技術、智聯群協同作業等均為業界首創,“我們應用了航空的多余度理念,在整機中儲備了多個關鍵零部件的備用件,以保證設備在救援過程中不出故障,或者出了故障后還能繼續作業。”卓繼文用簡單的話語為我們解開了多余度保障技術的神秘面紗。而通過操作人員發布作業規劃或者作業指令給多臺智能機器,使機器之間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相互通信完成協同作業則是智聯群協同作業的真實作用。另外,智能遙控技術、可置換多功能模塊作業組建技術和通用電控高速底盤技術的相互融合也能滿足復雜情況下多樣化的救援任務,“救援現場情況復雜多變,利用最少的時間、有限的設備完成最大量的救援工作是救援工作的基本要求,遠距離智能遙控、一機多能等技術可以保證作業人員在安全區域快速準確地完成救援任務。”卓繼文詳細介紹道。
從2014年開始,一系列智能產品技術的成功研發和產業化運用,表明了廈工用智能化技術拓展差異化市場的戰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今,工程機械智能化已經成為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智能化設備完全普及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如何在這段時間內完成由量到質的轉變,廈工有著清醒的認識:“工程機械的智能化還需要在研發方面進行不斷地投入,通過智能化技術縮短操作手的培訓時間、降低用戶的工作強度、提高設備的作業效率、降低使用成本,讓客戶受益是廈工進行智能化研發的最終目標。”黃鶴艇說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