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它的問世,打破了國外技術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它的問世,改變了世界混凝土機械市場的格局;它的問世,標志著混凝土機械中國創造時代的來臨。11年過去了,它仍奮戰在施工一線,是目前國內使用壽命最長的泵車,它就是1998年由三一自主研制的國內第一臺37米臂架泵車。
三一泵車為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機械領域時,工程機械行業的總體狀況是生產集中度低、產品技術水平低、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能力弱。這種狀況導致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市場上的主導產品幾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國內市場洋品牌的占有率達95%以上,中國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上,屬于中國人自己品牌的工程機械廖若晨星。
三一重工將混凝土輸送泵作為進軍工程機械行業的敲門磚。1994年,三一自主研制的混凝土拖泵研制成功,這是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開式系統拖泵。它的問世,成為三一開始自主創新發展之路的起點。之后幾年,三一拖泵技術日趨成熟。上世紀90年代末,三一HBT80C混凝土輸送泵在深圳賽格廣場大廈的現場施工中,成功創造了300.8米的國產泵最高施工高度紀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贏得了“泵王”的美譽。
在此基礎上,三一又把目光投向了工程機械市場前景廣闊的混凝土泵車制造業。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中國還沒有掌握研制臂架的關鍵技術,只能生產出28米的臂架泵車,由于沒有自己的泵車臂架技術,30米以上臂架的泵車只能依靠進口,在遺憾的同時,三一人下定決心“一定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臂架泵車,為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瞄準高端,制造中國第一臺自主產權泵車
三一把“數一數二”作為研發戰略,即研發制造出業內數一數二的產品,引領市場。因此,在研制臂架泵車之初,三一就把目光定在了當時處于高端水平的30米以上臂架泵車,并發誓要制造出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泵車。
三一首席科學家、三一重工執行總裁易小剛博士時任三一重工副總經理,他親自率隊進行了市場調研和市場考察。
當時的國內泵車市場以進口產品為主,國內只有少數幾個廠家能夠生產30米臂架以下泵車,但均是組裝泵車,沒有自主產權,技術含量低。30米以上臂架泵車以32米為主,均是國外品牌,36米以上臂架泵車幾乎沒有。
90年代末的中國正是大興土木之時,建筑小區多以七八層小高樓為主,這為30米以上臂架泵車提供了用武之地。經過調研,易小剛果斷決定把三一第一臺泵車的臂架長度鎖定在37米,這比國內市場上的最長臂架36米,還要高出一米。
不要小看這一米,當時泵車制造行業流行這樣一句話“臂架長一米,難于上青天”,大部分制造廠家對三一自主研制37米臂架泵車不抱任何希望。
精英團隊 研發突破
到了1998年,三一完全掌握了拖泵泵送、液壓等關鍵核心技術,三一拖泵的銷售占據了國內的大半市場,同時這也為泵車的研發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在此基礎上,三一成立了以易小剛為負責人的泵車研發小組,陳林、譚凌群、朱紅等十幾名研發工程師參加了該項目的研發。如今,這些研發工程師都已走上了三一研發團隊的領導崗位,成為了三一研發的中堅力量。
雖然之前有拖泵研發的基礎,但是泵車對于易小剛等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的領域。為了保證研發進度,研發團隊把辦公室搬到了車間,圖紙設計、制造部件、探討問題,研發團隊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撲在工作上。由于是首次涉及泵車研發,在設計上不可避免地會走一些彎路。只要發現設計出了問題,研發工程師們就現場糾正,并馬上組織討論,第一時間拿出新方案再實施,再投入生產,這樣一來反而節約了時間,加快了進度。比如泵車分動箱的改進,就是經過無數次修改之后而成功的,且完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項目總負責人,易小剛更是親力親為,從零部件的商務采購、臂架鋼板的選擇、圖紙的設計、液壓的系統研發再到零部件的生產制造,他都親身參與,每晚12點鐘都可以看到他在生產現場忙碌的身影。如今,當年的研發項目組成員之間還流傳著易小剛怒砸液壓管的故事。
有一天,易小剛和往常一樣來到車間,隨意擺放在生產現場的液壓管引起了他的注意。易小剛從地上把液壓管拾起來,發現管子兩邊均沒有封口,管口還沾上了一些灰塵。頓時,他的臉就沉了下來。易小剛馬上組織技術人員和工人進行現場培訓,全力整頓生產習慣。原來,液壓管經過酸洗、磷化之后必須封口,直到裝配前才可以拆開。因為不封口的液壓管會有污染,裝在設備上會污染液壓油,從而損壞整個液壓系統。道理說明白之后,易小剛把拿在手上的液壓管往地上一砸,要求所有沒封口的液壓管全部重做。
當時的項目組成員朱紅回憶說:“當年,我們一個研發工程師、一個焊接工程師和一個質保工程師組成的三人小組天天盯在生產現場,眼看著一個個部件做出來,一直呆了40多天。”一位前來參觀的行業專家看過之后說:“我終于知道,三一為什么會成功了。”在滿懷激情的研發團隊面前,一切困難都被一一克服。
泵車下線 多項技術填補空白
1998年,三一第一臺泵車下線了。這臺三一首臺也是國內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臂架泵車緩緩開出廠房,坐在駕駛室里的正是易小剛。當37米臂架緩緩伸展時,現場的技術人員忍不住熱淚盈眶,幾個月的艱辛努力,終于結成碩果。
以國產第一臺37米臂架泵車為代表的三一第一代泵車,在技術上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一是自制臂架技術。三一臂架的制造采用了高強度的鋼板。這種材料能耐零下40多度的低溫,有韌性,可以承受高強度的疲勞載荷。采用高強鋼板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焊接技術難關。項目組經過多次試驗,研制出了獨特的焊接及熱處理工藝,并自制工裝、夾具,攻克了高強鋼板焊接難的這一世界性難題,保證了臂架焊接的質量可靠。
二是根據國內市場情況,三一研發團隊選用了開式液壓系統,提升了泵車的匹配性。
三是采用了無線遙控系統。之前泵車裝載的是有線控制系統,三一裝載的無線遙控系統大大方便了操作手的作業。同時,為給操作手提供更舒適的作業環境,三一繼第一臺泵車之后,在國內率先采用了帶臥鋪的空調底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采用了全液壓控制技術。三一泵車沒有選用其它泵車的電液控制系統,而是改由安全性能更高、故障更少的液壓傳動系統。
五是擁有當時國內最大的泵送排量,達到120m3/h,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六是采用了耐磨技術,使泵車眼鏡板、切割環等易損件的使用壽命提升了2-3倍。
以三一首臺泵車為代表的第一批泵車的順利下線,大大鼓舞了三一人的信心。此后,三一泵車研發制造技術不斷成熟,型號不斷得到完善,第一批三一泵車逐步推向市場,吹響了“圍剿”洋品牌的號角。
自主創新 成就全球最大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
三一首臺泵車的研制成功對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擁有多項核心技術,是國內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泵車,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國產設備逐步取代進口提供了前提條件。
上世紀90年代,自制臂架泵車技術完全由外國人掌握,中國人自制臂架泵車在當時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目睹當時工程機械行業的現狀,三一董事長梁穩根一錘定音:“與其引進技術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淪為‘生產車間’,不如另辟蹊徑,以自主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三一人以此為指導思想,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研發,三一第一批自制臂架泵車成功問世,在業界引起了轟動,也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風暴。隨后,國內其它工程機械企業也逐步開發出自制臂架,帶動了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
易小剛表示,三一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敢為人先、大膽創新。正因如此,三一才創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中國第一。這些“第一”是三一成為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并引領行業不斷發展進步的有力支撐。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曾深刻闡述了三一自主創新的意義。他說,如果當初三一不打破國外品牌的迷信,不走自主創新之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也許還在虧損的邊緣掙扎。三一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創新的勇氣。三一在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國內只有兩家國有企業做這個產品,采取的都是與國外合作方式。這種合作有兩個問題,第一,人家并沒有把真正的核心技術轉讓給我們,每生產一臺產品,都要用高昂的成本從外國合作伙伴那里進口、引進技術。實際上,交易的過程就是利潤轉移的過程,這種企業做得很辛苦卻沒有賺到錢。第二,人家并沒有把適合中國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技術轉讓給我們。
正是不盲目迷信國外技術,依靠自主創新,三一解決了產品的核心技術問題,研制出了適合中國市場的拖泵和泵車,使得三一在很短的時期內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品牌,并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企業,由此樹立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的信心,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