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副總經理孫昌軍在近日舉行的一個活動上透露,中聯重科已將生產一線實施了多年的計件工資變為計時工資。
計件工資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發明的一種勞動報酬方式,目的是克服計時工資有可能導致的“磨洋工”和勞動報酬平均主義現象,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顯然,就優化勞動報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言,計件工資的確比計時工資更為科學。故計件工資已成為制造企業多年來普遍采用的勞動報酬方式。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中聯重科為何放棄這種看起來科學合理的薪酬方式?
計件工資的前提,是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合格產品數量,也就是說計件工資對產品的要求“合格”就行。而當下,工程機械已從外延式“跑馬圈地”規模數量擴張,轉變為內涵式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工程機械企業之間的比拼,已不完全倚重于“塊頭”的大小、市場占有率的多少,而依仗于技術創新能力與高質量的產品。計件工資只需滿足提供合格產品,而制造業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不能僅僅滿足于合格,而應該是優質;不能僅僅符合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而應該符合高于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的個性化企業標準。
顯然,高質量的產品,除離不開先進的工藝裝備,需要實施智能制造外,關鍵是制造產品的一線員工要精心操作,精益求精制造精品。“蘿卜快了不洗泥”,計件則追求速度,速度往往難以與精品兼顧。
中聯重科正是看到了計件工資與精品質量難以兼得的矛盾,才改變計件勞動報酬方式,并大幅提升一線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
當然,在實施計時工資的同時,如果能從制度設計層面出臺更科學的辦法,在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同時,能保持合理的勞動生產率,這更是企業樂見其成的好事。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