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順利驗收,這座舉世矚目跨海大橋距離通車又更近了一步。港珠澳大橋橫跨粵港澳三地,歷經7年建設,“中國制造”成為撐起港珠澳大橋的支柱力量。這其中,就包括裝備制造企業中聯重科提供的各類高端裝備。據介紹,在大橋建設過程中,中聯重科將近70臺塔吊全程參與,令人矚目和震撼。
港珠澳大橋橫跨香港、珠海、澳門三地,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長龍臥波,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展現出中國建設的力與美。據了解,中聯重科參與吊裝的塔機設備包括D1100、TC8039、TC7052、TC7035、TC6013、TC6012、TC5613、TC5610、TCT5510等十多種型號的各類產品。在5、6年晝夜不停的建設中,參建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東西兩個人工島、主橋墩、海底隧道、珠澳口岸人工島等。
△中聯重科塔機產品參建港珠澳大橋
“我們大、中型塔吊全程參與,場面非常的壯觀”。作為大橋建設的親歷者,中聯重科珠海區域銷售經理馮西林見證了整個過程,他說,2012年,港珠澳大橋開建伊始,中聯重科塔機就開始參與建設。
據馮西林介紹,其中建設難度最大、最為關鍵的項目當數被稱為“港珠澳大橋的核心控制性工程”的人工島,主橋墩和港珠澳大橋隧道。
東、西兩個人工島銜接的是港珠澳大橋的隧道出口與橋梁相接處,仿佛東西兩座雄獅,守衛著港珠澳大橋的安全,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同時作為控制性工程,項目有嚴格的建設周期和時間節點。
△中聯重科塔機產品參建港珠澳大橋
人工島是通過填海筑島形成的一塊穩定陸域,要想在大海中生生造出一座島嶼來,這需要極為高超的施工技藝和相配套的施工機械,中聯重科的塔吊承擔了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施工中物料的輸送及建筑構件的安裝工作。精準無誤地吊裝為建造人工島所需的建筑構件的安全快速就位提供了保障。僅半年的時間,兩個人工島就完成基礎筑造工作。
△中聯重科塔機產品參建港珠澳大橋(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
而另外一項工程則是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該隧道全長約6.7公里,由30多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是迄今為止世界最長、單個沉管體量最大、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該沉管部分構件的吊裝也是由中聯重科的塔吊完成的。據媒體報道,每個沉管大約重75000噸,是當今世界之最,單體重量達到了8萬噸,比我國的航空母艦遼寧艦還要重,由超過40萬根近1萬噸的鋼筋和7萬噸混凝土組成。
“我們的塔吊參與了沉管預制廠和沉管制作的材料吊裝工作,這一項目堪稱交通工程中珠穆朗瑪峰。”馮西林表示。
高溫、高濕、高鹽的氣候,讓大橋的建設困難重重,對設備的氣候適應性和工況適應性也提出了非常嚴苛的要求。客戶選擇中聯重科的塔機,不僅因為產品種類齊全、性能出色,同時可以適應于當地的氣候和工況條件。
譬如中聯重科TC5610塔機是一款適用于大型橋梁建造的設備,其有地下澆基礎固定式,底架固定獨立式,外墻附著內爬式、軌道行走式等多種工作方式,可廣泛適用于各種不同的施工對象。
中聯重科還派出了專業的服務團隊,對每一款塔機定期做好維護、檢測、保養等工作,使塔機能夠長時間的高溫、高鹽氣候條件下正常作業。
△中聯重科塔機產品參建港珠澳大橋(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
另一項挑戰來源于施工的地點位于沿海區域,風力較大。中聯重科塔機通過獨特設計和在力學方面的研發,抗風性和穩定性出色,也再度驗證了中聯重科塔式起重機的高可靠性。
作為全球塔機制造的領軍企業,中聯重科在塔機市場占有率保持50%以上。曾參與包括譽為中國“天眼”的世界最大單口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海外水電站項目、摩天樓等多項重大工程。接下來,中聯重科的塔吊還將深度參與“十三五”重點項目、世界級超大的“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設。
港珠澳大橋的完美建設,見證了中國橋梁建設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中國裝備制造的由大變強。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曾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建造表明了中國的超級跨海工程的技術、裝備、管理等多個領域進入世界領先地位。為“中國制造”走出國門樹立了一個成功典范。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