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重集團北方股份公司研制的國內首臺110噸NTE120AT無人駕駛電動輪礦用車日前成功下線,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涉足礦用車無人駕駛技術的國家。北方股份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了具備智能導航、精準定位、安全行駛等涵蓋尖端科技的礦用車產品,實現了無人駕駛技術的突破。為了從礦用車駕駛室里替換下來一位駕駛員,北方股份十幾位工程師用了三年的時間,1000多個日日夜夜,締造了“中國智造”的神話。
運動智能系統 精準控制“大腦”
說到汽車駕駛當然離不開司機,但在北方股份的試車場內,一臺巨大的礦用車穩穩地在測試場行進,駕駛室內卻不見人影,這臺“巨無霸”就是北方股份新研發的NTE120AT無人駕駛電動輪礦車。為了讓這臺無人駕駛礦車盡快進入礦山試運行,工程師們正忙著調試檢測礦車的各項性能。
小心地踏著3米多高的樓梯,進入這臺“巨無霸”的駕駛室內,一個白色箱子映入眼簾,這就是傳說中控制大家伙的“大腦”——控制柜。它是礦車神經中樞系統的重要部分,負責收集和處理信號。車頂白色架子上裝置的天線高高聳立,探知周圍的環境,收集信息后再回傳到“大腦”中,這個系統可是真正隱藏的黑科技——毫米波雷達。正是這些利用最先進的雷達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組合在一起,構成了無人駕駛礦車的整個智能系統。
前進、倒車、剎車,前面道路是平坦還是顛簸,有沒有障礙物……所有信息都要一一傳回控制柜進行分析。可當信息綜合在一起回傳控制柜卻又出現了“當機”的情況,無法處理,難題擺在了工程師的面前。“各調各的,大家都能調,可連起來就出現問題。當時,我們四五天沒怎么休息,就是找不到問題所在,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后續的工作就要滯后。”北方股份公司電器調試設計工程師張強提起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問題出現就要解決。張強和同事們開始每條指令逐一的測試,用示波器、專用軟件來回對比數據,又是幾天“無休眠”的調試,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張強回憶道:“因為車是在運動的過程之中,要實時掌握車的數據,指令會非常多。指令太多,系統反應不過來,容易出現“當機”的情況。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每200毫秒刷新一次系統,我們給的藥方是200毫秒里完成幾百個數據來回傳輸,甚至在關鍵時候20毫秒就要刷新一遍的情況下,保證數據的準確,讓這臺‘大塊頭’可以暢通無阻的行駛。”
三年攻關 創造“全國第一”
此次在原有礦車基礎上進一步研制的無人駕駛礦用車,智能控制系統的設計安裝是核心技術重要的轉折點。北方股份無人駕駛礦用車項目經理王逢全介紹:“無人駕駛礦車技術在整個國際來說都是一個高精尖的技術。我們也遇到了技術封鎖的困境,甚至去礦山參觀都被外方拒絕。要做全國第一,就要破解難題,所以我們只能自主研發。”
2015年,NTE120AT無人駕駛電動輪礦車項目正式立項,由12個80后年輕成員組成,團隊踏上了一片空白、一切都靠自己的研發之路。他們走進鞍山、鄂爾多斯、烏海等地的各類大型礦場實地調研,登上人工駕駛礦用車,在復雜、危險的礦場環境中跟著駕駛員了解礦用車作業的全流程,采集大量礦用車行駛數據,記錄各類生產場景……
眼看有了點頭緒,團隊卻又面臨新問題。“團隊組建時有12個人,后來走了三分之一。在當時,人員又不能及時補充,我們剩下的人都要超負荷工作。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大家非常努力,齊心協力度過了難關。”王逢全很是欣慰地說。北方股份的8個人干著12個人的活兒,把國外企業10年才能研究出來的技術,用3年時間就攻克下來,創造了奇跡。
實現自主研發 “北方股份”完美逆襲
現如今,在5家國內頂尖產學研機構的協助下,北方股份研發的無人駕駛礦用車在自主駕駛、自動作業、環境感知、行為控制和決策、定位及導航等關鍵技術上,均實現了礦車24小時無人駕駛循環作業。
站在新研發的無人駕駛礦用車的樣車旁,僅輪胎高度就有常人身高的兩倍之多,見到實物的人們不自覺有種強烈的壓迫感。北方股份公司產品研究院裝配工藝工程師鄔鵬程調侃:“如果礦用車向你駛來會緊張嗎?為了讓無人駕駛礦車的感應系統更加靈敏,我們工程師們卻要經常體驗。”
近年來,隨著大型露天礦山開采深度逐年下探,坡度大、彎道多的現象逐漸增多,給礦山生產增加難度。同時,礦區無人化運營是加快數字化智慧礦山建設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實現安全生產,降低人工和整車使用成本,提升運行效率。
北方股份無人駕駛電動輪礦用車測試完成后還將改進完善,實現車輛準確行駛與精準停靠,將橫向誤差和航向誤差限制在厘米級別,最終實現礦區作業的高效、安全。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北方股份技術實力必須走在前面。
如今的北方股份在礦車領域享譽全球,連續多年入選“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國外市場拓至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位居世界第三。北方股份公司會繼續依托北重集團軍工技術優勢,不斷加快智能化礦車、無人駕駛礦車、混合動力礦車等的研發和應用進度,引領礦車行業發展方向,展示強大的技術實力,在國產化、自主化的進程中闊步前行,用智能制造服務客戶,以忠誠、使命、擔當履行好強軍首責,用“中國智造”展現中國實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