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世界矚目的工程開工破土,這背后離不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更是把握住了發展機遇,飛速成長并成功站上了世界的舞臺,其中,三一重工就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近日,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中國最大,全球領先的工程機械企業,三一重工從誕生到取得如今的成就,源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同時,三一重工在發展的過程中又以企業之力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成為了中國股改第一股,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對三一重工的獨特回饋。
改革開放助力企業發展
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彼時還只是湖南長沙一個做焊接材料起步的小企業,25年后已然登上世界舞臺,成為了一家令人矚目的行業龍頭。
“我們從1994年創立三一重工到成為今天的三一重工,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改革開放使得本土市場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期間中國成立了很多的企業,我們也是其中之一。”向文波說。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三一重工一步步夯實企業基礎,以創新、服務為驅動,品質為核心,邁向了國際市場,并走出了一條“進口替代”之路。
向文波介紹,三一重工成立時,我國大部分工程機械依賴于進口,中國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大多來自于日本和德國。但由于城市化進程不一樣,中國當時還處于工程建設的初期階段,進口產品的排量和可適用于高度都不適合國內工程建設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一重工開始了在工程機械行業的“進口替代”之路。從1994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開式混凝土拖泵,到1995年突破技術壁壘,實現拖泵產品核心零部件的自制獲得第一個專利,三一重工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時很多工程機械產品的核心部件的制造一直為外國企業掌控,并且采用非標準件設計構建了技術門檻,后來者想要簡單模仿幾乎不可能。”向文波說,“我們只有兩條路,一是選擇進口,但這不但會在采購中受制于人,還要不斷面對客戶的抱怨。第二就是自研,這條路雖然艱難,但是值得。”
向文波表示,工程機械行業的第一驅動力就是創新,這也是三一重工的核心競爭力。2005年以來,三一重工先后成立十余家零部件公司,累計投入超70億元,對關鍵零部件進行研發及產業化。“目前,我們的產品可以實現完全的國產化。發動機、油缸等多個產品已經達到甚至超越國外標桿產品水平,實現了進口替代。”
“服務”是三一重工進入工程機械行業之初確立的第二個核心競爭力。三一重工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將服務放置在重要位置。如今,很多客戶選擇三一看重的不僅是產品質量,還有其背后的服務。
中國股改第一股
于世界而言,三一重工是一家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但對于中國而言,三一重工意義非凡,它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塊試驗田。
2003年,三一重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彼時的資本市場存在一個獨特現象,就是同一A股上市公司股份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當時這樣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國有資產不流失、保持公有制絕對控股地位,具體表現為國有股、法人股不上市交易。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億股的總股本中,非流通股份達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這意味著占整個市場近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不能上市交易。2005年上半年,股市行情頹靡,探尋漫漫熊市之癥結時,股權分置問題飽受詬病:股權分置直接導致股市流通盤小,阻礙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
為了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異,解決A股市場相關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中國證監會于2005年4月12日宣布,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三一重工與其他三家企業(清華同方、紫江企業、金牛能源)被中國證監會列入首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企業。“其實早在2003年,三一重工申請上市時就提出了股權全流通的大膽設想。”向文波表示,當股改真正到來時,公司毅然成為中國股改的試驗田。
三一重工首家向證監會提出了股改方案,流通股股東每持10股流通股獲得3股股票和8元現金。但隨后,三一重工又推出修改方案,股改對價由“10股送3股派8元現金”修改為“10股送3.5股派8元現金”,并主動提高減持門檻,做出增加兩項重要減持條件的承諾。向文波回憶,修改方案并非一開始就敲定,當時有的董事建議10送3.1或者3.2,表明一下態度即可。但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表態說:“國家之責大于企業之利,不要斤斤計較,干脆10送3.5,一步到位。我們多送300萬股,換來股改最終實現,值!”,最后才確定了“10股送3股派8元現金”的股改對價。
最終,三一重工股改方案最終以93.44%的高票通過,三一重工也成為了“中國股改第一股”,永久地載入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冊。“我們當時的一切工作都為股改讓路,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闖關成功。中國可以沒有三一重工,但是不能沒有健康的資本市場。”向文波說,“最終以企業之力推動了資本市場改革,這件事很值得回味。”
同時,向文波認為,股改也是資本市場對三一重工的獨特回饋。“資本市場給三一重工帶來的更多的不是資金,而是品牌推動力。我們并不缺錢,公司分紅累計已超過百億,但是資本市場讓三一重工的品牌更值得信賴,使投資者、機構和銀行等可以更放心地給予三一重工最大的支持。”
中國成就鑄造企業自信
經過25年的發展,如今的三一重工已成為一家體量近千億、中國第一、世界前五的工程機械企業。其2019年半年報預告顯示,公司2019年上半年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億元至70億元,同比增長91.82%-106.58%,或超上年全年,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其利潤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中的利潤占比高達45%,超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企業的利潤之和。
然而,三一重工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2012年-2016年間,中國機械工程行業曾經歷至暗時刻,三一重工也未能幸免。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顯示,2012年,86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8.16%,利潤總額下降35.44%;2013年,93家企業與上年同比,銷售收入又下降11.74%,利潤總額下降32.56%。
2012年,三一重工的凈利潤縮減至56.86億元,2013年繼續萎縮,為29.04億元,較上一年減少48.96%。2014年,凈利潤僅為7億元。這之后(2014-2016年),三一重工連續三年凈利潤為個位數。
“我們當時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它,斷崖式下跌。”向文波說,2012年以后,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機械銷售掉了80%。而在最高峰時,三一重工僅一個混凝土機械事業部的收入就高達300多億元。但經過一系列調整,工程機械行業在2016年開始復蘇。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795億元,比2015年增長4.93%。這一年,三一重工也喘了一口氣。2016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232.8億元;凈利潤為2.03億元,同比增46.81%。
面對未來行業趨勢,向文波認為,工程機械行業在未來或許會出現小周期,但不再可能出現2012年-2016年間的大幅調整了。他解釋道,首先2012年-2016年工程機械行業的波動實際上是重大發展思路的調整。當時正處于一個轉換跑道、轉換發展思路、轉換發展理念的一個周期。如今,高質量發展理念確定后,包括工程機械行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都可以實現較為穩定的發展。其次,中國經濟的韌性十足,調控經濟的方法手段多,駕馭經濟的能力也大幅提升。最后,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幅提升,全球化是普遍共識,在這個方面中國也會獲得更多國際認同。“我對中國經濟很有信心”,向文波說道。
對于三一重工的成功,向文波將其歸功于企業自信。“什么叫自信?我們干出了好業績。中國的發展速度、發展質量、脫貧效率為世界公認,是中國的成就讓我們有了自信。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