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行業整體復蘇的背景下,中聯重科半年報業績預告以凈利潤同比增長171.71%至212.42%居行業增幅首位。從2016年“寒冬期”的虧損到盈利能力恢復,甚至超過全盛時期,中聯重科在經歷業績低谷期后完成了華麗的“深蹲起”。
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對記者表示:“公司經歷了完整的工程機械行業牛熊周期,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在低谷期加強研發布局,中聯重科積極向智能制造4.0轉型,成功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量到質的思考與轉變
2011年,工程機械全行業近乎瘋狂。韓強回憶道:“當時工程機械行業盲目激進的進行產能擴張,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極端銷售方式流行于整個行業。”中聯重科副總裁付玲也坦言:“我們當時已經意識到,這種瘋狂的模式存在風險,但仍難免被大勢所裹挾。”
2014年底,工程機械產能已嚴重過剩,宏觀經濟疲軟行業增長乏力,由此開啟了歷時數年的下行周期。中聯重科一邊著手清理應收賬款、二手設備以及存貨這三座大山,一邊反思從山頂跌到山谷的經驗教訓,并明確了以“產品為根,技術為本”的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發展戰略。
2015年,國務院強調要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無獨有偶,當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要求。這兩大政策的出臺也印證了中聯重科管理層此前對行業趨勢的精準預判。“這兩個政策是針對工程機械盲目擴張后遺癥開出的兩劑良方。”孫昌軍頗為感慨地說道。
這兩大良方讓中聯重科管理層從思想上徹底完成了“從追求規模效應”到“追求有質量發展”的轉變。在戰略基調確立后,公司精簡產品型譜,加大智能制造4.0的研發和投入。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對公司員工強調:“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技術領先的產品。”
2015年至2016年,可謂是中聯重科的“寒冬”,詹純新形容“公司被打到了地板上”。中聯重科副總裁杜毅剛告訴記者:“當時,各個業務板塊經費都在壓縮,但唯獨研發經費和信息化產業平臺搭建的費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這最困難的2年里,中聯重科研發投入仍高達10.53億元、8.99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始終保持在3%以上,研發人員占比也保持在20%左右。“如今,隨著行業復蘇,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占比還在進一步上升。”杜毅剛說道。
在經過低谷期的研發布局,中聯重科智能4.0產品開始全面發起向傳統產品的更新迭代。在2016年底的上海寶馬展上,中聯重科“有大腦、能感知、會思考”的智能4.0產品全面推向市場,深受客戶好評,當年該產品的銷售占比已超過50%。2018年,智能4.0產品的銷售額已占總營收的80%以上。
從人工整理到“信息化”決策
“智能4.0產品是在平臺化、模塊化的基礎上孵化出來的,要求在性能、質量、成本、服務這四個方面做到極致。”據付玲介紹,基于智能4.0產品的模塊化硬件基礎,公司以收集匯總的大數據為載體,在2018年底孵化出中科云谷工業互聯網平臺。
資料顯示,中科云谷總部位于上海,是一家基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數字技術的工業互聯網高科技公司。“總部設立在上海臨港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中科云谷CEO王曉冬補充道。
中科云谷正對提升中聯重科整體運營效率發揮重要作用。付玲舉例道:“現在,中科云谷將經營數據匯總到‘中聯大腦’,董事長只需進入系統就能對企業情況了如指掌。”事實上,中科云谷并非無根之木。“中科云谷是基于中聯重科14年來的大數據積累形成的信息化平臺,它對公司的決策機制的轉變也有著重大影響。”孫昌軍表示。
韓強認為,即便當前工程機械行業再現當年之盛況,現在的中聯重科也更趨于理智和冷靜。
在主觀修正與信息輔佐的雙重作用下,中聯重科高質量增長在報表上得以直觀體現。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凈利潤10.02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達到18.67億元。杜毅剛表示:“這說明利潤落袋為安了,上半年公司仍將延續這種模式,資產結構和償債能力都將進一步優化。”
從點到面全方位升級智慧產業
在中聯重科高空作業機械智能制造工廠里,記者沒有聽到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聲和此起彼伏的金屬敲擊聲。取而代之的是,智能靈活的機器人手臂順暢實現原材料激光切割、工件焊接和部件噴涂,AGV智能輸送車替代傳統人工完成上下物料移動和運送,自動安全的RGV有軌制導車和EMS空中輸送線輕松實現精準配送。
此外,記者看到,生產線操作人員通過LED顯示屏和查看實時滾動數據,以及裝配作業指導圖示和工藝要求,輕松完成每一道工序。管理人員通過信息化系統分解生產目標,監控各環節數據并有效完成任務指令和管理。
據工作人員介紹:“高空作業平臺12至15分鐘可以下一節臂,而人工操作需要40分鐘。”值得一提的是,中聯重科2018年底進入高空作業機械領域,預計2019年產銷進入國內行業前列,并向著全球行業前列目標邁進。
這僅僅是中聯重科智慧產業的一個點,預計2022年投產的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將助推公司智慧產業從點到面的全方位升級。
據悉,中聯智慧產業城項目總投資約1000億元,占地9000余畝,將聚集中聯重科現有的混凝土機械、工程起重機械、路面機械、消防機械等裝備制造產業和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并新增土方機械、高空作業機械、智慧農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和研發試驗、產品孵化基地與人工智能研究應用中心。
該項目建成達產后,將成為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的園區,成為環保、生態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研究應用基地。同時,完善的商業、辦公、生活服務等配套設施,讓中聯智慧產業城也將成為宜工宜居、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的生態新城。
韓強認為,中聯重科通過經營理念的轉變,信息化平臺的支撐以及智慧產業城的建設,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裝備制造行業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隨著中聯智慧產業城的投產,公司融入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