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播出播出“中國產業地標”系列節目之《長沙:從工程機械到智能制造》,備受海內外關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等四位工程機械企業家同臺交流,暢談世界超級工程背后的“中國力量”。節目中,中聯重科從長沙起步走向世界舞臺的壯闊歷程、以及在全球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實力圈粉。據介紹,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39億元,約占全國工程機械產業工業總產值28%,產業規模居全國第—。在2019年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暨50強峰會上,中聯重科等4家湘企業入選“2019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2019年上半年,中聯重科凈利潤增長198%,以創新研發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卓越成效。
從1993年自行研制生產的首臺混凝土機械產品成功下線,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中聯重科傳承科研基因,陸續推出一大批“世界級”標志性產品,已逐步成長為一家主導產品覆蓋10大類別、55個產品系列,460多個品種的全球企業,刷新了全球對于中國制造的認知。2019年,新中國迎來70華誕,中聯重科也迎來了自己27歲的生日,作為新中國強盛的見證者、參與者,裝備制造業由弱到強的推動者、受益者,中聯重科以輝煌成就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BICES 2019現場,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6300.net)深度對話中聯重科副總裁郭學紅先生,帶我們走近裝備制造C位巨頭中聯重科,一睹新時代工程機械湘軍的“智造力量”。
技術領航,新品方陣C位亮相
“兩年一度的北京展又如期而至,行業老朋友又能夠相聚一堂,共同交流,共襄盛舉。又恰逢祖國70歲華誕大慶之喜,站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全新的發展起點上,今年的BICES北京展特別有意義!”采訪伊始,郭總就感慨道。對于這場行業盛典,中聯重科精心準備,以“智能制造·共建美麗中國”為主題,攜旗下6大類32款產品亮相,其中包括土方機械、高空作業機械、混凝土機械、工程起重機械、基礎施工機械、工業車輛等各個板塊都本次展示的重點。
作為中聯重科戰略布局的重點板塊之一,土方機械方陣“高配置、高效率、高智能、低油耗、低故障、低維護”的性能優勢及全新涂裝靚麗的“顏值”備受矚目;高空作業機械新品ZA14JE電動曲臂式和ZS0407DC迷你剪叉式高空作業平臺,以“零排放、長續航、易維護、精準高效”的特性驚艷全場;還有率先行業推出的國六標準的工程起重機械和混凝土機械方陣,工藝精良、綠色環保的工業車輛方陣,接受全球嘉賓檢閱,贏得熱烈好評。
“新系列產品,除了‘顏值’更閃亮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在性能優勢的提升,特別是動力匹配及智能化系統的提升。”談及本次發布展示的新品,郭總如數家珍,他表示,今年的展示更加“著眼未來”,為滿足行業未來更高的需求,中聯重科以“技術為根,產品為本”,堅持綠色創新,不斷提升,把智能制造這張名片擦得更亮,持續引領行業發展。
作為BICES 2019重磅展示的版塊之一,中聯重科高空作業機械以10款高空作業平臺重磅登場(6款剪式+4款臂式),并于當天現場發布了ZA14JE電動曲臂式高空作業平臺。“高空作業機械是中聯重科近兩年全新打造的產業版塊,成長很快,成長性也很好。”郭總表示,建筑行業對高空作業平臺需求與日俱增,全球高空作業平臺市場正快速增長,需求旺盛,如今中聯重科已完成了剪叉車產品線的全球升級,未來中聯重科將通過產品線打造、智能創新、渠道整合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市占率,快速打造成為高機領域內的一支后起之秀,為進軍國際先進的高機品牌奠定基礎。“今年上半年我們已進入了高機行業前五,如果我們在產能上準備得更充分,比如計劃在年底能如約完成臂車產線的完全升級后,明年我們在高機領域還會有更加優異的表現,我們在高機板塊的目標是進入行業三甲。”
對于高空作業的安全可靠問題,郭總指出,與大型的起重機塔機設備操作需要許可證一樣,隨著國家對安全管理越來越嚴,企業對培訓會越來越重視,針對高空作業設備的作業特點,也需要持證操作。除了產品本身較高的安全性,中聯重科還通過智能系統的升級,為高空作業機械加裝“智能大腦”,操作者通過遠程管理平臺、手機APP、設備自身控制系統等多種方式,能夠實現智能故障報警、診斷,完整的傳感系統可提供準確的超載、傾斜、坑洞等安全預警,最大程度提升機械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此外,操作手的專業技術能力提升一直是高空作業行業的短板,中聯重科不斷加大專業培訓力度,包括在雄安新區,我們正嘗試培訓當地農民為專職的設備管理人員,”
瞄準智造轉型,4.0產品工程更上一層
2014年以來,中聯重科啟動“產品4.0工程”,以“模塊化平臺+智能化產品”為核心,技術創新成果涌現,有力推動了企業發展,如今,“4.0產品”已成為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行業的顯著標簽。
“通過過去五年的技術深耕,中聯重科所有的新一代4.0產品,已具備了自動化、智能化的特征。”技術自有回報,起重機械、混凝土機械國內產品市場份額持續保持“數一數二”,其中建筑起重機械、混凝土長臂架泵車保持行業第一。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中聯重科工程機械業務營收增速超過50%,智能4.0產品的銷售額已超總營收的80%,塔機、汽車起重機等核心產品市占率顯著提升,下線的35噸汽車起重機新品緊密契合市場需求,一度成為行業內“一車難求”的“網紅”產品……
2019年被稱為5G元年,在BICES 2019現場,中聯重科土方機械展區的5G遠程操作體驗區,北京的觀眾坐上開放式駕駛座,就能通過5G技術操控位于千里之外的長沙演示基地的挖掘機作業,堪稱本次北京展最具“科技感”的體驗。走在行業前沿,今年8月,中聯重科與中國移動正式簽署5G業務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推動工業設備與全球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融合,促進5G+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與落地,塑造工程機械行業全新業態。郭總表示,未來將有更多的產品更多的功能在5G平臺上實現,比如設備的自主作業和遠程監控,讓操作更精準、最大程度降低人與設備之間的通信延遲,誕生更多的“超級工匠”,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同時,中聯重科全方位布局智能制造,智能工廠遍地開花。今年初,全球最大塔機工廠——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正式投產,同時,其還擁有國內首條剪叉式高空作業機械智能工廠,產業智能化和融入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與此同時,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項目啟動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研究應用基地,承載起工程機械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的全球化愿景。
客戶聯盟全新生態圈,深度合作成果豐碩
客戶聯盟,是近年來中聯重科聚焦核心客戶,共創新生態,共享大未來的誠意之舉。郭總表示,在中國市場,用戶集中度越來越高,客戶聯盟是中聯重科以“共贏發展”為理念,深化客戶關系,聯合行業優質客戶打造的行業“生態圈”。
多年來,中聯重科為聯盟成員提供業務辦理綠色通道、存量設備升級改造、新產品試用、金融支持、人才培養、商業信息共享等一系列服務。“我們的支持不僅僅在于一個優惠的商務條款,更在于對客戶企業長期成長性的跟蹤和支持,比如通過對其內部團隊、企業接班人的培訓,提高其經營管理能力,使其在競爭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走得更穩更好。”
郭總表示,同時,聯盟將幫助成員建立良好的業務聯動關系,促進聯盟成員在重大建設項目上開展合作。“比如在我們平臺上有很多的租賃客戶,他們的述求是買一臺好設備,還有長期攬到好活。那我們就通過企業長期合作,將優質工程對接項目放到平臺上,進行產業鏈供需對接的‘牽線搭橋’。”據悉,2017年首批客戶聯盟為40家,2018年底已發展至90家理事單位。走訪調研顯示,2018年聯盟成員經營狀況總體良好,90%聯盟成員實現經營規模增長,74%的聯盟成員實現營業利潤增長。
“未來,中聯重科將與行業同仁攜手,不斷完善和改進客戶聯盟的運作機制與合作方式,共同打造一個共贏發展、可持續化的行業生態圈。隨著客戶聯盟規模的不斷壯大,平臺管理的日益完善,將減少‘市場人員’,增加平臺管理人員,開展端對端的業務模式,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提供新的經營范本。”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打造本地化制造集群
近年來,中聯重科在國際化進程上不斷突破,加快海外生產基地的布局和升級,打造“一帶一路”的本地化制造集群。郭總表示,目前中聯重科正在海外市場進行新的嘗試,不再像以往那樣簡單地“賣產品”,而是進一步從銷售、服務、管理、人才、資本等各個層面上綜合考量,逐步打造海外本地化平臺,生產符合當地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的產品,成功降低了海外市場的準入門檻,這也更加有利于其提供便捷零配件和服務。
在產品走出去的基礎上,中聯重科通過海外并購、綠地建廠等方式不斷壯大。從2001年開始,中聯重科先后收購英國Powermole、意大利CIFA、德國M-TEC、荷蘭RAXTAR等行業優秀公司,并積極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市場網絡、服務體系遍布全球,產品覆蓋七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兩橫兩縱”的海外格局。
通過前幾年的打造和積累,中聯重科海外市場布局已基本完成,今后將逐步發力海外市場,真正實現全球化的企業、全球化的生產、全球化的營銷。郭總舉例,去年,中聯重科將國外本地生產的底盤和中聯的起重機上裝結合,生產符合當地相應的法規和標準的產品。“這樣既可以避免生產設備不符合當地準入門檻的事件發生,同時也真正實現了‘一帶一路’的幫扶,帶動了當地的底盤和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得到了地方國家政府的極大支持和關注。本地的底盤產品也受到了當地客戶的歡迎,還便捷的提供零部件和服務。”
在意大利混凝土機械生產企業CIFA公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后,中聯重科的起重機、塔機等優勢產品在意大利實現本地化生產,進入歐洲高端市場。“中國技術+歐洲生產,不僅降低了我們的準入門檻,也刷新了用戶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提高了中國制造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今后還會有更多的產品,特別是以前在歐洲沒有的,通過中聯的技術沉淀,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在當地制造,在當地銷售,真正的做到走出去、走進去,在全球舞臺為中國制造贏得C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