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消防設備技術交流展覽會(CHINA FIRE 2019)在首都北京盛大開幕。作為中國消防裝備制造的領軍企業,徐工攜7款消防裝備、5款應急救援裝備強勢出擊,再次發出“徐工消防,美好世界的守護者”重磅宣言,以中國品牌的力量,向世界展示徐工消防裝備最新的智能化科技成果及成套化解決方案。
聚焦技術創新,推動消防裝備全新升級
此次展會現場,全新設計、全新功能、全新容貌、全新升級的7款集登高、舉噴、云梯、城市主戰等V5系列消防車組成一支強大的參展軍團,風采奕奕,賺足眼球。
作為踐行“技術領先、用不毀”做成工藝品產品理念優秀成果,徐工V5系列消防車在2017年十七屆北京國際消防展會中首次驚艷亮相,取得了巨大成功,火爆市場,成為國內行業的“國五時代領導者”。
?
此次,DG88C1作為曾經打破亞洲最高登高平臺消防車紀錄的“王者”,換代升級,再度重回“戰場”,吸引了不少“老粉絲”。JP72S5、YT60、DG54M1等一路領跑消防車行業的佼佼者也紛紛嶄露頭角。
“聚焦最新科技前沿,我們實現了V5系列消防車從新型臂架結構型式、控制系統、跨越障礙物能力、可靠性、動作平穩性及微動性、消防滅火效率等多個維度實施技術領先戰略、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級,給客戶帶來全新的功能體驗與實戰應用。”徐工消防技術專家徐蕾向客戶介紹道。
近年來,徐工消防借助國五產品升級,對關鍵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全力再瞄準、再聚焦,先后實現大型及超大型舉高消防車關鍵技術、高效能大流量工業高噴車的關鍵技術、緊湊高效型舉高消防車關鍵技術等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積極推動消防裝備全新升級,創造了行業多項創新紀錄,為提高國家消防裝備滅火救援實戰化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效保障。
聚焦核心優勢,開拓應急救援新領域
在徐工展區,多功能搶險救援車、拋沙滅火車、挖掘抽吸車、救援器材車等5款全新面孔的應急救援裝備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和參展商的好奇目光。
被賦予“救援道路開辟急先鋒”的XJY240WQ多功能搶險救援車進行了超燃的現場演示,面對這樣一個應急救援“神器”,破碎、剪切、擴張、切割、抓取、起吊、拖拽等一系列精準、高效的功能操作吸引大批觀眾駐足,贏得一片驚嘆與喝彩。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徐工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長板,聚焦國家安全產業發展,彰顯成套化機械裝備在安全施工重點領域的集聚效應,不斷完善布局消防安全裝備、應急救援裝備等安全產業新領域發展,全面推進‘徐工裝備、裝備世界’全球化開拓。”在徐工應急救援產品發布儀式上,徐工機械副總裁李鎖云為發布會致辭。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技術部主任尚紅女士,原公安部消防裝備高級工程師錢恒寬先生與徐工參展各位領導一起為徐工應急救援產品揭幕。
針對我國災害事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徐工聯合1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承接國家重點項目,突破應急救援裝備機動性差、效率低、功能單一等技術瓶頸,全新推出系列高機動多功能應急救援裝備,實現這些裝備強大的性能和靈活的機動性。
在未來應急救援中,面對地震、塌方、洪水、泥石流等多種自然災害,徐工系列應急救援裝備必能進一步加持“最美逆行者”,為全面提升我國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聚焦大應急、大救援,打造安全產業新標桿
從抗震救災、防災減災到安全施工、應急救援,徐工一直踐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在一次次社會安全應急保障中,通過對安全大應急、大救援背景下的特殊裝備研發、制造的探索,貼合搶險救災及應急演練實戰需求,先后培育發展了消防安全裝備、應急救援裝備、無人操控礦業裝備等多個安全產業領域,并形成了救援消防車、救援器材車、多功能排障車、除冰雪機械等多款專業化、系列化應急救援裝備產品,為我國快速提供適應“全災種、大應急”需要、具備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提供了堅強有力的裝備保障。
“作為安全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應急救援產業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徐工將以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消防車智能制造新基地為跳板,打造全國消防產業中最大的生產制造基地,積極布局消防應急救援新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做成世界級產品。”面對媒體采訪,徐工消防總經理李前進對未來徐工消防應急救援產業發展信心滿滿。
徐工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充分發揮自身研發制造優勢,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將多元化、多渠道、多維度探索安全產業新領域,借助徐工“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推進救援裝備和指揮平臺的融合與協同,搭建徐工特色的智慧應急救援平臺,實現對災害地理信息、作戰工況的實時掌握及精準指揮,實現應急救援方面成套化機械裝備的聯動與支撐。
踐行美好世界守護者責任與使命,勵志在智能安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發展上打造出一個新標桿,有力支撐起徐工安全產業的強勁增長,有力支撐起徐工全球工程機械珠峰登頂目標的實現,為我國安全產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