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8年生產能力低下的簡陋廠房,到如今擁有高效率自動化生產車間的現代化企業;從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的“柳州制造”,到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以218.15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2018年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榜單第20名……柳州在工程機械的道路上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點到群,并代表廣西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所作為。
決戰“899”,實現跨越式發展
1958年,上海華東鋼鐵建筑機械廠為支持國家經濟建設,抽調了一批人員和設備來到柳州,在柳江河的西岸一片荒地中打下今天柳工的根基。他們以拓荒者的姿態艱苦奮斗,開創多項“零的突破”:1966年,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Z435在柳工誕生;1971年,中國第一臺鉸接式裝載機Z450在柳工研制成功;1993年,柳工上市,成為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和廣西第一家上市公司;2009年,柳工印度公司成立,成為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內第一家在海外建立研發制造基地的中國品牌。
柳州工程機械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2年3月底,柳工提出要在4月完成整機899臺的生產任務。此前,柳工月產整機都在300臺以內。于是,全體員工打響一場轟轟烈烈的“899”產能提升大戰。
2002年4月底,柳工899臺裝載機勝利下線,不僅創造了中國工程行業的產能奇跡,也奠定了柳工在行業的領先地位。“899精神”成為柳工人的“魂”。在這股永不言棄的信念支持下,如今,柳工裝配工廠總裝車間,每15分鐘就有一臺嶄新的裝載機駛下生產線。
目前,柳州共有超過300家的機械制造企業,作為領軍者的柳工更是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10家海外子公司、6家配件中心、8家培訓中心、178家國際經銷商,打造了工程機械“柳州制造”的海外新格局。
登陸極地,征服極端工況
2008年,柳工技術服務專家顏煒成為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的一員。同年10月,他隨“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奔赴南極中山站,成為柳工出征南極的第一人。
顏煒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科考站機械、車輛的管理、操作和維修保養工作。在南極工作的17個月里,顏煒保證了科考站所有設備正常使用,連原本不能用的3輛摩托也被他修好了。2010年6月,顏煒還參加了北極科考。鑒于他提供的關于在極端環境下設備性能的第一手資料,柳工展開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深入合作,針對性開展在極寒之地使用的挖掘機、裝載機等研究。
從2011年起,柳工每年都派出技術專家參與南極科考,目前已有14人。根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需求,經過不斷研發,2014年1日,柳工機械首次登陸南極中山站。此后,陸續有柳工機械登上南極,中國正在新建的科考站也選用了柳工的裝載機和挖掘機。
2018年9月,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柳工達成戰略合作,在柳工成立了中國極地科考工程機械實險室,柳工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擁有該實驗室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通過不斷的研發、試驗,如今柳工機械在零下45℃的極寒條件下依然能正常運作。
另外,早在2000年,柳工就推出了世界首臺高原裝載機,參建青藏鐵路,后來成了高原基建主力。柳工人和柳工機械用行動打響了“極限工況,強悍設備”的口號。
千里遙控,迅速邁向智能化
今年7月,在2019年首屆中國(柳州)國際智能工業博覽會上,柳工研發的智能遙控裝載機亮相。
9月初,在中國(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上,柳工成功發布基于5G網絡的遠程遙控智能鏟裝裝載機,實現2000公里外的超遠視距遙控,成為中國目前首家掌握從機械設備、控制系統到通信集成全套5G遠程挖掘控制技術的企業。
“我們的智能化從2001年就開始了,研發方向就是遠程遙控、自動鏟裝功能。”柳工副總工程師、研究總院智能技術總監蔡登勝介紹,裝載機鏟料舉起的阻力會越來越大,而遠端操作無法獲得精細感受,必須依靠智能技術來獲知物料的阻力情況。信息傳輸會對遠端操作造成一定的延時,但在“高可靠,低時延”的5G環境下可忽略不計,解決了遠程智能遙控的一大瓶頸。
據介紹,智能化操作簡化了動作,分解復雜的動作只需按個按鈕就便能自動完成。今后,機器操作將實現無人化,重復性的工作全部讓機器來完成,將大大節約人力。
在2019年德國寶馬展上,柳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曾光安說:“在‘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上,柳工不求走快棋,但求走好棋,目標是全面國際化、全面解決方案、全面智能化。”
如今,柳工的智能化技術研發正在全力推進當中,第一代純電動工程機械設備也已經亮相。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