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對一家企業會是怎樣的光景?12月12日,創始于1989年的三一集團用一則喜訊給出答案:三一集團年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成為長沙首家千億企業。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從三一集團創業的30年中,我們可以探析出三一成功的“四板斧”:憑創新立足,用智造蝶變,靠“兩條腿”走路,以裂變促生長。
創新打開局面
1986年,梁穩根、唐修國、袁金華、毛中吾四位年輕人,身懷產業報國理想,放棄鐵飯碗,投身創業大潮,成立漣源焊接廠。位于漣源道童村的一處養殖場,是四人夢開始的地方,盡管如今斑駁老舊,卻成為三一人朝拜的“圣地”。
四位三一創始人合影
1994年,漣源焊接廠改名為“三一”,實施“雙進戰略”:遷入省會長沙,涉足工程機械。起初,三一并不被人看好。畢竟,國有企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依然沒有做好傳統制造產業。而且,當時國內市場95%以上是洋貨,國產品牌寥若晨星。
當時的三一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像現在某些行業一樣,引進國外的技術當“搬運工”,以低質、低價、低配置去競爭,即走傳統的中國制造之路;二是瞄準跨國公司,掌握自主知識產權,靠持續改進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與其正面交鋒,走出一條“中國創造”之路。
1994年三一在長沙破圖動工
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分析利弊后,果斷決策:“與其引進技術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淪為‘生產車間’,不如另辟蹊徑,以自我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三一重工研發的首臺拖泵,因核心部件集流閥不穩定而故障頻出,梁穩根從北京請來了液壓專家易小剛。當時,以易小剛為首的技術創新團隊,打破常規,決定用標準件來組裝這個核心部件。經過數月艱難攻關,終于打破技術壁壘,實現了集流閥自制。
一直以來,三一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居行業最高。截至2018年,三一已累計申請專利超過一萬件,申請及授權數量居國內行業第一。目前,三一挖掘機械在國內市場上已連續九年蟬聯銷量冠軍,今年有望成為全球銷量冠軍。混凝土機械穩居世界第一品牌,履帶起重機械、樁工機械、煤炭機械、港口機械穩居中國第一。
智造蝶變重生
自主創新的三一,一路高歌猛進。2007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首個營收過百億元的民營企業。2011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收入507.76億元,同比增長49.54%,三一迎來黑暗來臨前的“高光時刻”。次年,行業寒冬來襲,不少企業倒閉,三一營收登上頂峰后,也開始回落,市場萎縮,員工大面積離職。遭遇當頭一棒的三一,褪去“明星企業”光環,清醒地制定戰略:加速制造和管理系統向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此后的幾年,三一將“互聯網戰略”作為第一大戰略,從思維、商業模式、技術應用三個層面擁抱互聯網,用信息化助推傳統產業升級。如今,在三一18號廠房,智能化加工設備、AGV智能小車、智能立體倉庫成為標配。工人減少了,效率卻提升了,實現一小時下線一臺泵車,五六條生產線柔性制造出69種產品。
“我們還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將一臺臺機械通過控制器傳感器和無線通信模塊,將采集的機械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三一的企業控制中心智慧平臺。”三一重工首席信息官潘睿剛介紹,在外作業的機械設備每揮動一鏟,行動一步,都會形成數據痕跡,這些數據精準描繪出基礎建設開工率等情況,這就是業內著名的“挖掘機指數”。
目前,三一的18個國內產業園、60多個車間、8200多臺機器、十幾萬種物料,在外的30萬臺設備,全部實現在線物聯。如今,三一又在謀劃新的智造升級:通過三現數據集控、柔性生產島等新生產方式,建設六大“燈塔工廠”。
三一重工18號廠房是亞洲最大最先進的智能化制造車間,可以實現69種產品的混裝柔性生產
國外市場“吃香”
國內市場的低迷,讓三一重工開始加速海外市場布局。三一海外市場開辟并不算晚。早在2001年,三一將首臺設備銷往非洲,踏上國際化道路。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要把三一打造成為世界品牌,就必須走國際化的路子。在三一重工國際總部總監周萬春看來,國際化是三一的第三次創業,之前的兩次創業分別是創立三一以及公司搬遷到長沙。
“三一非常注重本土化發展戰略,通過產品本地化、人才本地化,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助推國際化的快速發展。”向文波介紹,三一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建立了本地化的經銷體系,海外優質代理商超過300家,為行業最多。
一邊自建海外銷售網絡,打破僵局,一邊收購競爭對手,擴大已有市場格局。2012年,頂住行業下行壓力,三一重工收購“大象”——普茨邁斯特,再增加其13個制造工廠,讓三一整個布局形成了從東北到遠東的清晰脈絡。尤其是2013年以來,三一集團成立了“一帶一路”倡議項目小組,由梁穩根掛帥,采取“雙聚戰略”,聚焦重點國家和地區、聚焦重點產品。
?三一泵送設備參建肯尼亞蒙內鐵路
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起,三一海外銷售已連續5年超百億元。向文波介紹,海外市場銷售額已經超過三一集團業績的40%,其中70%的收益來自于“一帶一路”沿線。目前,三一集團擁有美國、德國、印度、巴西四大產業研制基地,以及覆蓋非洲、亞太、中東、拉美等地區的十個銷售大區。
裂變式生長
一座城市產業生長或一家企業的跨越騰飛,離不開產業配套和產業生態的完善。為了不被扼住發展的“咽喉”,自2005年以來,三一集團先后成立十多家零部件公司,累計投入超過70億元,對關鍵零部件進行研發及產業化。目前發動機、油缸等多個產品已經達到或超越了國外標桿產品水平,實現進口替代。
近年來,三一通過打造雙創平臺,裂變出三一重卡、樹根互聯、三一重工消防裝備等全新業務,成為三一集團旗下新的生力軍。 2016年1月,三一集團啟動了計劃投資20億元、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智能小鎮為目標的三一眾智新城計劃。一期項目三一眾創孵化基地從零起步,僅一年時間就快速成長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今年8月,三一眾創又被認定為2019年度“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成為三一又一張“國字號”名片。目前,三一眾創已吸引了280多家初創企業和創業團隊入駐,80%為智能制造類科技項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三一的每一次跨界動作,都讓長沙成為世界的焦點。
對于三一的成功,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去年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總結說,是因為三一趕上了中國三大紅利:人口紅利——制造業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市場紅利——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政策紅利——改革開放政策為民營企業創造了生存空間。強勁的實力,謙遜的姿態,或許就是三一成功的終極密碼。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