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重新檢討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政策,未來數月可能會有更多相關消息宣布。”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日前表示,管制已經“沒有意義”。
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放開限制既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訴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為即將召開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做鋪墊,“但完全放開是不可能的”。
管制無意義
完全放開卻不可能
駱家輝將于本月15日-25日率奧巴馬政府首個內閣級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對于備受關注的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問題,駱家輝表示,美國基于安全考慮而限制對華出口的一些高科技產品,在世界各地已經非常開放,這使得管制沒有意義。
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刻影響美國經濟的大背景下,放寬高科技出口限制也成為美國政府的熱門話題。去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時就表示,愿意采取措施增加對華高科技出口。而今年4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也宣布,將對高科技出口管制制度采取放寬政策。駱家輝“檢討”的表態,可以看做是一種延續。
“美國的這種表態,應該說是與中方貿易交涉的一種改進,但完全放開限制是不可能的。”在宋泓看來,駱家輝此番表態,首先是從美國自身利益出發。經歷了此次金融危機,美國也在反思其對外貿易政策,究竟采取哪種外貿政策會幫助其盡快消除金融危機的影響,增加出口便是反思后的一種舉措,刺激出口還可以帶動其國內經濟恢復,符合美國目前的經濟政策。
本月24日-25日,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展開。“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表示將重估對我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無疑是在拋出橄欖枝。”宋泓表示。
損人不利己
出口管制政策已過時
美國目前對華高科技出口的管制政策從2007年起執行,在美國商務部的管制清單中,包括航空發動機、先進導航系統、激光器、水下攝像機及推進器等20個大類的美國高科技產品不得對中國出口。時任美國商務部長的古鐵雷斯說,此舉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維護美國出口商的利益及保護就業。
但顯然,所謂“維護國家安全”頗具冷戰思維,而“維護美國出口商的利益及保護就業”更是無法說服美國企業。
“美國的出口管制,一方面使我國的高科技產品需求無法得到合理價位的滿足,需要花更大成本進行彌補,也對美國自身的出口造成了嚴重傷害。”宋泓對上述政策的評價是“損人不利己”。
“損人”之外,管制政策的“不利己”更讓美國企業一直抱怨頗多,中國美國商會也表示,“在許多情況下,受到出口管制的多數商品都能很容易地從美國企業的競爭對手處獲得”。這一表態,也與駱家輝的“管制沒有意義”相呼應。以2008年為例,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3400億美元,美國占7%,低于歐盟的9%和日本的14%。
據海關統計,2001年中國自美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占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18.3%,而2008年便降到了6.9%。據測算,如果美國放寬管制,根據18.3%的市場份額,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就可達600多億美元。
更讓美國企業難以“釋懷”的,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據專家估計,未來15年中國高科技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20%-40%。但由于美國采取管制措施,美國企業面對這一巨大市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產品結構不同
中美貿易不平衡難徹底消除
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問題,一直是兩國各界關注的焦點。駱家輝認為,擴大對中國出口,而非限制從中國進口是解決美國貿易赤字最好的辦法。“為實現這個目標,美國將積極推動向中國出口商品及服務。”
中方則認為,美國在高技術產品出口方面的限制政策是造成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一直呼吁美國放寬對華出口限制。
目前看來,雖然不可能完全放開,但美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將“有限度”放寬。此舉是不是有利于促進中美貿易走向平衡?
“即便是美國放寬了限制,中美貿易仍然不可能實現完全平衡。”在宋泓看來,美國的出口管制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非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結構性的。”
宋泓表示,結構性即兩國貿易產品的結構不同,我國的順差是由其他地區轉移而來,在大量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國際順差轉移”。我國吸收外資的70%來自東亞地區,這些外資企業從本國或地區進口大量機器設備和中間產品,進行加工裝配后再向歐美出口,形成的貿易順差也由東亞其他經濟體轉移到我國。“并非我國獨享,是多個國家共享的,我國僅拿了很少的一部分。”
統計顯示,在我國的產品中,65%是中外合資或外國獨資企業生產的,這也包含美國設在我國的企業。“一個手工縫制的娃娃,我們賣給美國是3美元,到了美國超市就成了30美元,我國企業只掙了很少的辛苦錢。”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