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制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世界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對我國工業發展構成新的制約和挑戰。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實際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一是過度依賴國外市場不可持續。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達60%,
2009年為46%。高度的外貿依存度,蘊含著一定的風險。一旦外需急劇下滑,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必然失衡。二是外延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目前,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2008年,我國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業產品有210種,工業品出口占全球貿易比重達12.7%。但我國工業總體仍處于中低端,大而不強,過度依賴物質資源投入推動增長,資源環境難以支撐。
工業消耗能源占全國的71.3%,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占全國的86%和38%。2009年,全年進口鐵礦石占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70%左右,石油進口也超過了一半。如果不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將無法有效應對國際挑戰,也無法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拖得越久,代價越大,回旋空間越小,道路越艱難。
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技術進步和創新步伐,全球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進入到密集創新和產業變革時代。發達國家加快調整科技和產業發展戰略,把綠色經濟、低碳技術、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及產業化作為突破口。總體上看,我國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趨勢、搶占先機,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見實效。
首先,要貫徹擴大內需為主,尤其是消費拉動發展的方針,保持政策的連續、穩定。
擴大消費從根本上講,要大力調整分配結構,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就工業經濟講,當前,一要以繼續落實中央一攬子計劃為重點,突出抓好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貫徹落實。二要堅持把改善供給結構、促進擴大內需作為保持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著眼于完善促進消費各項政策,切實增強消費需求對工業增長的帶動作用。培育和擴大汽車、家電、農機以及紡織、輕工、電子信息等消費熱點。三要引導企業以質量、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積極引導和創造消費。抓住3G發展、三網融合、新能源汽車發展等新機遇,開拓新型消費領域。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傳統優勢產品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實現內外需均衡發展。
其次,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技術改造,優化提升傳統產業。
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工業內涵式發展。調整投資結構,注重內涵式發展,要在發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機制等方面把技術改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持續的技術改造貫穿于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全過程。盡快建立起推動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理順管理體制,健全工作機制。找準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瓶頸,重視新型制造工藝、流程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工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躍上一個新臺階。
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發展。通過技術標準和產業政策,狠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降耗和減排治污。全面實施產品單位能耗、物耗及排放對標管理。實施高差別電價等限制措施,控制限制類、淘汰類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加快推進節約生產、清潔生產,促進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發展低碳產業,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另外,要促進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優化提升先進國防科技工業,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抓住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從行業、企業和區域三個層面,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融合。實施鋼鐵、石化、有色、消費品等傳統產業“兩化融合”和提升專項工作。
發展“物聯網”,促進“三網融合”,制定實施鼓勵物聯網發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興產業。加快推進試點,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統籌推進社會信息化。推動重要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
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促進軍民融合發展,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項戰略任務。要強化宏觀指導和頂層設計,加強軍民用工業在規劃、政策等方面的統籌銜接。加強軍工核心能力建設,調整優化能力布局,提升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保障水平。推進市場化運作,鼓勵符合要求的民口企業進入軍工行業,支持鼓勵軍民用技術雙向轉移,促進軍工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結合。
此外,還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歷史經驗表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是走出危機、實現新一輪經濟繁榮的根本途徑。
科技創新催生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質是新興技術,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新興產業。每一項新技術都會催生一個新的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整合資源,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集中力量突破若干新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突破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重大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關鍵及共性基礎技術,掌握一批知識產權,形成一批創新成果,引領現有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新興產業要注重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密切結合,加大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力度,在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這樣新興產業才有基礎,也才能帶動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設備制造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和物質基礎。積極發展高檔數控機床,發展大型先進運輸設備、重大節能環保與資源開發設備、新興及國防產業專用支撐設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大成套設備、智能制造及基礎制造裝備等。
積極促進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要發展軟件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工業設計以至工業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其知識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性好、支撐作用大、帶動性強的特點,加快促進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強化政策支持,培育市場,拉動消費,營造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推動新興產業快速成長。(李毅中作者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