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利益協調機制偏軟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上述中央行政力量的推動、政策的扶持從另一側面也折射出長三角專屬決策機構的缺失。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張顥瀚認為,目前長三角仍缺少跨地區的行政主體來具體操作,新的考核指標也亟待建立。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泛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都有一套正式的政府間協調機制。在泛珠三角,這套機制是由四個層次的制度組成,環渤海地區則是三個層次。而在長三角,例行的協調機構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但不少業內專家都認為這樣的制度還是“偏軟”,協調機構如何維持公信力是一個難題。
記者了解到,長三角兩省一市各有其自身特色:浙江經濟體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上海經濟體以外資與大型國企為主,江蘇經濟體則以國有控股為主。此次區域經濟規劃的重點就在于統籌政策與制定一體化的目標。“這次規劃將原本在三種模式上起跑的三個地域,統一到長三角范疇內。 ”浙江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偉認為,在大長三角范疇里制定經濟政策、規劃交通,給予銀行貸款,可以實現整個長三角地域的產業升級,但畢竟兩省一市有各自的行政體制,長三角一體化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困難也不小。 ”
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厲無畏曾建議直接建立類似 “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委員會”的獨立機構。中國生產力學會會長王茂林則為這個設想的機構定下了發展基調,認為這個機構應該編制一個到2020年的規劃,用以指導長三角發展。另據專家介紹,利益協調還可以包括“利益分享”和“利益補償”兩個方面。
【背景】產業轉型的政策引擎
早在2006年,該規劃綱要草案就已經進入征求意見階段,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卻比《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 劃 綱 要 ( 2008—2020年)》足足慢了1年多。去年國務院先后批復了包括《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 《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等11個區域經濟規劃,但長三角規劃的正式上報卻一直到今年3月才傳出消息。
與珠三角不同的是,長三角涉及兩省一市的16座城市,不同行政區域的城市協調大大增加了整個研討過程所消耗的時間成本。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消息,區域規劃所明確的長三角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這與2008年9月出臺的指導意見一脈相承,但對比2006年初稿中 “滬蘇浙16市、面積11萬平方公里”的描述,板塊幾乎拉升了1倍。
曾參與區域規劃編制并擔任 “產業發展定位與布局”項目負責人的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陳建軍認為,在國家區域版圖密集布局、多點 “開花”的雛形完成后,中央期許長三角能在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中起到領軍作用,并促進和帶動全國的轉型升級,重塑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著名區域經濟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陳棟生表示,長三角承擔著轉型升級、應對危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任,是后危機時代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而長三角區域規劃的運作機制被認為是區域間合作的 “先驅者”。據多年參加規劃討論的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建華介紹,新規劃著重區域空間布局、都市圈布局和產業帶功能區布局。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