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回頭看,5月8日在天津成立的“節能環保內燃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創新聯盟)未必不是一個里程碑。
旨在解決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創新聯盟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作為自主創新的一種嘗試,雖然各類聯盟都面臨著共享機制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困擾,然而,“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
應運而生
2008年,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支持國內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或其他機構組織,以國家戰略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在政策號召下,國內相繼成立新一代煤化工產業、鋼鐵可循環流程、煤炭開發利用、農業裝備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同年,在中國內燃機百年誕辰慶典上,時任濰柴集團董事長的譚旭光就曾提出搭建內燃機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的倡議。
在中國內燃機行業,核心技術缺失一直為人詬病。眾所周知,在乘用車發動機領域,國內企業并無話語權,商用車發動機雖然國產居多,但是核心部件如燃油噴射系統等也基本為跨國企業壟斷。
創新聯盟的成立可謂應運而生。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邢敏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聯盟由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聯合倡議,目前參加聯盟的包括國內9個汽車及發動機的優勢企業、7所大學、4個研究所以及行業協會共21個單位?!?/P>
這21個單位包括天津大學、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上汽、東風、長安、奇瑞、吉利、天津一汽、濰柴、玉柴、中國一拖集團、中國汽車研究院、中國汽車研究中心、兵器工業集團70所、天津內燃機研究所、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
細查之下不難發現,這是一份含金量頗高的名單,其成員不僅涵蓋產、學、研、用四大領域,而且都是其中佼佼者。
2009年,國產汽車以超過1200萬輛的成績雄踞世界各國之首,但是,“中國制造”的整車出口,由于發動機的性能等問題,卻舉步維艱。
邢敏表示,組建創新聯盟的目的正是意在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共同攻克國產發動機的技術壁壘。
在5月8日的會議上,天津大學校長龔克當選聯盟首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由邢敏擔任。
龔克表示,內燃機消耗了我國六成以上的石油,內燃機節能減排是我國的重大戰略需求。聯盟的成立創造了內燃機這一國家戰略產業產學研利益共同體新模式,體現了國家重點產業長遠發展的利益。
據悉,早在2009年9月,來自國內汽車及發動機領域的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及國際專家就齊聚天津,以研討會的形式,分析國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情況,探討組建聯盟的必要性和具體方式。此次聯盟的成立正是多方共同愿景下結出的碩果。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