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行事低調的徐工集團近來成了財經媒體的聚焦熱點。本月初,糾結了兩年的徐工終于決定退出與世界機械行業巨頭卡特彼勒16年的合資關系,成立自己的挖掘機公司;而上月底將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實施戰略重組的消息,則讓徐工機械的股票成為了眾多市場分析人士盯梢的對象;也是在上個月,國際建設領域權威刊物、英國《國際建設》雜志公布了世界工程設備制造商排名,徐工位列第十。
不過,在董事長王民看來,“世界第十”并不能滿足徐工的野心,進入前五強才是整個集團的目標。那么,徐工的雄心壯志從何而來?這家成立至今還沒有做過“中國第二”的地方國企,是如何為“中國制造”樹立新標桿的?中央臺記者馮雅就此專訪了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
2010年對于王民來說,顯然是個不錯的年份,上半年還沒過去,他已經經歷了一連串喜事,比如,徐工集團打進了世界十強,推出了比肩世界的第四代路面機械,而王民自己,也剛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投資者更關心的也許是徐工的潛力有多大?明天還會有多少喜事?
記者:我們知道世界工程機械十強它參考的主要指標是銷售額,能夠進入世界前十強,說明徐工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很有競爭力的,但是如果去論技術含量的話,徐工在國際同行業當中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王民:徐工在無論是汽車起重機還是其他工程機械產品,都有自己自主的知識產權,能夠在中國工程機械行里控制住技術制高點。我們現在發明專利方面就已經有60多項,已經授權的專利有1000多項,而且這幾年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這些都是徐工持續保持行業第一,和強手競爭的最關鍵的要素。
1989年成立的徐工集團,21年來在國內沒有做過“第二”,永遠是第一。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徐工集團更是一騎絕塵營業收入突破500億,把身后的次席甩在100億開外。在采訪中,王民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他很有危機感,因為“后面的兄弟們都想當這個老大,追得緊啊”。但其實王民的眼界早已不在中國做老大,而要進入世界機械行業前五強。
王民:徐工企業的愿景就是成為一個國人為之驕傲的世界級企業,我們打算在5年左右的時間進入世界前五強,我們就要瞄準目前的像歐洲、美國最優秀的企業,去學習他們并趕超。
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人,必須帶領全體員工奮不顧身地往前沖,很多不是智慧的問題,也不是理念的問題,也不是市場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勇氣的問題,敢不敢解決一些制度上的問題,敢不敢改革,這都是對一把手的挑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