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的同時,我國制造業從中低端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初步構建起現代產業體系。
7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情況。
我國擁有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沖擊過程中,我國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的制造業集群構建已展現出體系完備、配套完善、組織協作能力強的優勢。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王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實現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10年來,中國制造加速向中國創造邁進,大國重器亮點紛呈:“蛟龍”潛海、雙龍探極、C919試飛、“嫦娥”攬月、“北斗”組網、“九章”問世。與此同時,工業產品供給量質齊飛,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節能冰箱、全自動洗衣機、變頻空調、汽車等中高端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質。
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優化創新體系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密切相關。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王文遠介紹,2012年—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6%,遠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速。
從創新投入看,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
從創新體系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布局建設2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125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大幅提高。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說:“10年來,從基礎材料、基礎軟硬件到重大裝備、重大工程,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載人航天、高鐵裝備、北斗導航等一批標志性成果有力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日益加快,‘并跑’‘領跑’領域加速涌現,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邁上新臺階,引領中國制造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談及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果,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姚珺介紹,我國已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數字工廠,實施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培育6000多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圍繞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建成5大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和183個二級節點,實施381個試點示范項目,形成系列典型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初步建成國家、省、企業三級協同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監測服務體系。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