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第8次做客央視《對話》,重溫最初的夢想,并分享他的新目標、新夢想和新征程。
最初的目標
向文波:我們過去的目標是要“打造中國第一,全球領先的工程機械企業”。
那是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1982年參加工作,那時候中國改革開放確實是如火如荼。內心充滿了理想與責任,相信中國的改革開放,相信市場經濟的魅力,同時我們也在尋找實現個人理想,報效國家的渠道。
正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信心,讓我們走出了創業這一步,要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搞一塊試驗田,來探索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搞企業,怎么搞工業。因為當時的中國產品就是低價、低質的代名詞,我們覺得必須以一種極高的產品品質和服務,改變中國制造的世界形象,這就是品質改變世界的詮釋。
今天,我們把很多的產品做成了世界第一,把三一的企業規模做到了世界前三,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心中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2012年《對話》現場)
未來的愿景
向文波:我們未來的愿景是要“打造工業技術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全球樣板”。
今天,站在了新的時代的一個轉折點上,三一內部認為我們面臨兩大曠世機遇,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另一個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疊加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超級技術窗口期。
在人類歷史上兩次變革疊加,是從未有過的,所以我們說“要么翻身,要么翻船”,要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來推動三一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有兩家燈塔工廠,在全球裝備制造行業就兩家,全部在三一。
面向新目標的心態
向文波:“可以犯錯,不能錯過”。
數字化是一個時代的機會,因為技術進步速度太快了,而中國通訊技術、5G技術和制造業在全球的規模都是我們的優勢。基于現在的事實,我們可以犯錯,這個犯錯的成本我們可以接受,但是我們不能錯過,錯過的成本我們不能接受。
比如說我們現在投了幾百個億,就算失敗了扔在水里,也構不成我們的生死的危機。比如說18號廠房燈塔工廠的改造投了5個億,回收的周期也就是兩年半到三年。比如說這兩年智能制造大概投了300個億,我們是投得起的。嚴格來講,我們存貸為正,就是存款大于貸款,企業是有這種抗風險的這種能力和底氣。
三一之所以這么大投入,實際上就是要抓住時代的機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樣才有可能去實現千億級企業到萬億級企業的突變,沒有轉型根本不可能實現。
所以說“可以犯錯,不能錯過”,錯過才是滅頂之災,才是對員工的不負責任。
如何盡快實現新目標?
向文波:為了抓住時代的機會,我們以“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決心推動數智化、電動化和國際化三大核心戰略。
要推動這種變革不是個簡單的事情,有兩個鴻溝,一個叫文化的鴻溝,一個叫技術的鴻溝。
我們原來團隊的知識都集中機械上,數智化的能力是缺失的。所以我們一個是全員學習,全面學習數智化知識,另一個就是全方位推動數智化轉型,包括智能產品、智能制造、智能運營,實現無人化、機器決策。
因此要通過整個團隊的學習,消滅一個傳統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文化鴻溝,同時通過學習和大量引進數智化外部人才,消滅一個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技術鴻溝。
我們還提出了“三個三”的目標,十四五期末,我們的銷售要過3000億、研發工程師要到30000人、工人要變成3000人。其中首要的就是員工知識結構的調整,嚴格來講是由低質量的3000人就業,變成了高質量的3000人就業,由藍領工人的就業變成了工程師的就業,讓員工的知識結構適應未來智能制造。
為何要自討苦吃?
向文波:數字化時代才剛剛開始,作為三一人我們是樂觀的,我們選擇的是進取。
我們一直感到這種危機,過去我們知道競爭對手是誰,現在我們不知道競爭對手是誰。因為是跨界顛覆,三一過去抓住了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機會,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現在我們也希望抓住新技術時代所賦予的機會,推動整個裝備制造行業的數智化轉型。
數字化時代才剛剛開始,我們希望保持領先,將來的路還很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年齡和知識的局限,為后來人打下一個基礎,也是我們做的一種貢獻。
處在這個時代,躺平有躺平的理由,進取有進取的理由,悲觀有悲觀的理由,樂觀有樂觀的理由。作為三一人我們是樂觀的,我們選擇的是進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