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問題時,腦子里響起一句話:你,不自量力。
的確,這個問題是很難給出標準或者所謂準確的答案的,但這又的確是一個會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爆款”,意味著破圈、流量,意味著認知度在瞬間被拔高。盡管“爆款”背后,也必然存在著難以控制的風險,但這依舊是很多打工人想要的KPI血包。
但我們也都知道,很多眼見的“爆款”,并不是瞬間養成的。
一個常見的模式是,品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積累內容,然后等待一個合適的引爆時機;而此前積累的大小內容,在引爆之后,成為受眾們自己回過頭去挖掘(或品牌主動分享)的一個又一個話題或故事,以此延長主話題的生命力,并最終成為品牌養分。
這個典型的模式,在最近的熱點人物谷愛凌身上可以看到。
從下面的媒體報道聲量和社交媒體討論聲量走勢圖,可以看到,“谷愛凌”的海外聲量,引爆點是“冬奧奪冠”(2月8日谷愛凌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摘金),而那之后,連她比賽間隙吃的是餡餅還是韭菜盒子,都輕易成為熱點話題。
(來源:Cision Communication Cloud Cision全球企業傳播云服務平臺)
此前和她有類似待遇的,是“發個推文就是個新聞”的特斯拉CEO馬斯克先生。
2021年11月2日,馬斯克先生用中文在推特上發了一首《七步詩》給Humankind(人類),于是大家都開始猜,他到底想說什么?
(上:Elon Musk推特賬號推文截圖;下:部分媒體報道)
其他的一些“爆款”話題人物或事件,還有比如由網飛打造的的《魷魚游戲》。在2021年9月開播之后,輿論熱度不斷上升,周邊衍生產品大賣,相關話題持續發酵。網飛CEO泰德·薩蘭多斯甚至稱,該劇有望奪下網飛史上收視最高的桂冠。
再往前看,有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有這幾年在社交平臺上一陣又一陣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挑戰,在它們成為熱門話題或活動的路上,都經歷過什么?
從這些典型或不典型的熱門話題案例里,我們看到,“爆款”的成長歷程大概是這樣:
一個新內容被發到公共討論空間里;或者,一個已經存在的內容因為新的社會發展然后重新被提出來。
比如這兩年在海外關注度忽然提升的“刮痧”(gua sha),2001年還是一個因為東西文化差異給旅美華人家庭帶來糾紛的話題(參見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的電影《刮痧》),這幾年卻因為新的社會發展和人們的認知變化,成為海外受眾們好奇且嘗試的新鮮事物。
(以美國為范圍,gua sha谷歌搜索熱度過去5年的走勢圖)
內容被海內外行業媒體報道,引發行業內大討論;或者,因為大數據,內容被推送至相關度高的受眾眼前,引起集中討論或參與。
在媒體或受眾開始討論或參與的過程中,內容里的話題點被拓展;更多領域的媒體,在被拓展的話題點里,找到各自需要的角度,進一步報道。
內容因為各類媒體的參與,信息露出程度翻倍增長,快速觸及到不同圈層的讀者,進而引發大眾討論或參與。
結合上面提到的各種案例,在這樣的進程中,呈現出來的幾個特點是:
內容為受眾提供多重價值(娛樂,社交,思考等),這些價值在內容的第一輪傳播中可能并沒有明顯地顯現出來,而是在傳播中被參與的媒體或大眾挖掘出來的。
過程中有多個有影響力的人或組織參與其中。
從內容或時機選擇上,與某一大類或幾類人群有明顯關聯性。
自然出圈或者成為“爆款”的可預測性并不穩定。
在粗略列出“爆款”的成長歷程和特點后,我們梳理一下,如果參考這樣的歷程和特點,企業要嘗試去打造“爆款”營銷事件或有影響力的品牌事件,大概會是一個怎樣的流程?
首先,需要找到一個好的內容。這個內容,可以是新的,也可以是已經存在品牌理念里的。最好避免簡單直接地推介產品,因為明確指向“銷售”意圖的內容,通常在起點處就會引起受眾警惕或抵觸。
內部可以先對這個內容進行頭腦風暴,開腦洞,挖掘一切可拓展的內容點,包括亮點和雷點。
根據這些內容點,篩選可參與話題的、合適的影響力人群(媒體、各領域博主等)。參與可能是出于激勵機制或興趣本身,但即使是出于激勵機制,“興趣”的氛圍也依舊很重要。
為已經想到的“雷點”準備好應對方案(至少要確保老板對此做好心理準備……)。
對內容的整個傳播過程保持監測。對異常流量,無論是自我開發的內容、還是參與者開發出的新內容所帶來的,進行判斷后,介入引導(替換或加強)。
從監測結果中獲得此前未被考慮到的新鮮內容點和雷點,使之成為下一輪傳播中的價值點(娛樂,社交,思考等)
這樣一個思路(選擇和開發內容→挑選和匹配傳播渠道→建立應急機制→實時監測并利用監測結果反哺內容開發),如果放到中國企業的海外傳播中,就會多幾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等等。
所以,在這個流程上,我們或許可以加多幾個步驟:
國內海外均有市場的,不妨先在國內嘗試,以此在相對熟悉的場景里,把執行的內部溝通流程和反應機制建立起來。
慢跑前進,按區域設立“爆款”小目標,逐步積累。避免一開始就沖刺或者“全球開花”(當然,如果有“預算太多”的煩惱也不是不可以……)。
邀請目標區域的內部員工或外部人員作為內容顧問。
“爆款”非一日之功。
就像我們看到的,今年谷愛凌的“橫空出世”,去年全紅嬋的“水花消失術”瞬間虜獲大眾關注,其實都不是一時的運氣,也不是“天才”兩個字就簡單概括之。過去幾年里,她們那些沒有被看見的訓練,那些沒有被廣為傳播的失敗和傷痛,都是她們今日成為熱門所積累的底氣。
(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
品牌出一次“爆款”的營銷事件,也是一個持續的、多方參與的、精力加金錢雙重投入的工作。放到海外傳播的需求里,隔著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差異,對策劃者們的要求變得更為精細。意外獲得的“爆款”,若要轉換為品牌的養分,需要有平時的蓄力打底;希望通過主動投入去獲得“爆款”,更少不了長久的打磨和積累。
“爆款”是受眾看到的,而成就“爆款”背后的“訓練”“失敗”“傷痛”,才是市場公關傳播打工人的日常。而所有的方法論,也都已經存在那句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老話里:“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與正在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你,共勉。
關于品牌出海軟文服務,請掃碼聯系鄭老師。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