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輸行業內卷加劇、運費下行,油價高企的大背景下,從去年開始天然氣重卡就持續火爆,銷量亮眼,去年更是創下了天然氣重卡的銷量記錄。火熱的市場表現也使得天然氣重卡成為了各大廠商重點布局的細分市場。
針對之前天然氣重卡此前動力不足的刻板印象,大馬力燃氣重卡現在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仿佛大馬力就像靈丹妙藥一樣,能夠讓你在內卷嚴重的物流市場成為卷王,神清氣爽,跑贏四方。
馬力大混戰很熱鬧
更多的是品牌技術展示
目前國內天然氣重卡市場廝殺可以說是非常激烈。殺價格、拼配置、拼續航、拼動力。你方唱罷我登臺,好不熱鬧。單從動力比拼來看昨天還叫大馬力的13L天然氣發動機,面對15L的產品瞬間覺得就不香了。15L的產品凳子還沒坐熱,感覺馬上就要被更大排量更強動力的產品從凳子上擠下去了。
歐洲重卡馬力戰可以說是打了幾十年了,早在1997年最大動力突破了600馬力,2009年達到700馬力,然后馬力戰開始放緩了,近10多年最大達到了770馬力,尚未突破800馬力,馬力戰這股風從歐洲傳到了國內柴油重卡市場,現在在燃氣車市場也是殺得勁頭十足。
如果單論動力的話,面對國內840馬力的產品,所謂公路之王的凳子是不是也早該換個屁股坐坐了。這種大馬力的廝殺其實更多的是企業形象技術的展示,甚至上升到了圖騰信仰精神,但是對于長途公路運輸而言,這些其實并不能稱得上是主流。
天然氣動力不足?
這個刻板印象該抹掉了
前些年天然氣重卡發展初期,受制于當時發動機排量和技術等原因,其動力性和同排量的柴油車相比還是要遜色一些的,這也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提起天然氣車,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動力不行。
但是放眼目前市場主流產品來看,排放升級到了國六,排量從之前的10L現在升級到了13、15L了甚至更高。隨著技術的升級,大家應該抹掉之前天然氣動力不行的刻板印象了。
目前國內15L氣體機
應對國內公路長途運輸沒啥壓力
關于國內重卡發展,很多理念思路也都是借鑒了不少歐洲標準的。其實關于車輛動力性的要求,歐洲老早之前就有關于馬力/噸的概念,例如1972年德國將6馬力/噸的法規提升到了8馬力/噸,(1997年歐盟開了下倒車又調整為6.8馬力/噸)如果是山區行駛,可以達到10馬力/噸甚至到12馬力/噸。早期限重為40噸,公路牽引車最大馬力也基本在480馬力左右。后來限重據說為44噸,所以現在看到很多公路牽引車最大基本都守著530馬力左右這么一個標準段,各家就像商量好了一樣。
回到國內目前限重49噸的標準,按照這個思路大家簡單計算下,基本上490-580馬力的動力水平就可以滿足大部分長途公路運輸的需求了。600馬力以內的天然氣重卡應該足以應對國內長途公路運輸的需求了。
可能會有杠精表示,歐洲還有16L呢,還有V8呢,不也到了六七百馬力么?其實這種更大排量更強動力的產品一般主要在大件運輸、木材運輸等特殊運輸市場應用較為廣泛。當然意大利超載運輸水果的也非常喜歡V8大馬力。
大馬力雖好但不治百病
適合自己最重要
近兩年大馬力重卡對于提升運輸效率和駕駛舒適性方面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不少用戶發現廠家宣傳的大馬力更省油、更節氣的神奇療效自己身上并沒有感覺到。市場表現來看,相同排量的車型馬力段偏中下的產品口碑要優于該最大馬力的產品。動力性滿足需求的同時能耗經濟性表現也不錯。
盡管大馬力都在宣傳自己扭矩更強,經濟轉速更低,動力強氣耗低。但是其實更大馬力的產品無形中對駕駛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做出一個非常亮眼的油耗氣耗水平還是需要兩把刷子的。甚至兩把都不太夠。畢竟那么大的排量和動力在那擺著呢。
一輛重卡的動力性和能耗經濟性是牽扯到很多因素的,并不是單單一個大馬力發動機就能治好你所有的病的,動力鏈的優化匹配,整車調校水平等也非常重要。此外更大馬力的車型一般也意味著更高的采購成本。
所以說大家在選車時一味追求大馬力是不可取的。需要綜合考慮自己的運輸需求和路線環境,此外諸如車輛可靠性、耐久性、二手殘值等都是需要綜合評估的。對于重卡這種生產工具,合適最重要。
續航焦慮
氣瓶也不是越多越好
天然氣重卡除了動力不足恐懼癥外,還有一個續航焦慮綜合癥,前些年,由于加氣站普及的不是很好,很多人都存在加氣焦慮,而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大大改善。
國內天然氣重卡不僅在卷動力,也在卷續航,你今天一個氣瓶,我明天出一個更大的氣瓶,后天出雙氣瓶,甚至現在發展到了三氣瓶,四氣瓶。但是天然氣不像柴油一樣在油箱里會老實呆著的,當溫度升高的時候,LNG氣瓶內壓力升高會自動泄壓排氣的,尤其是在夏天,設想下四個氣瓶往外排氣泄壓,這綜合算下來可不是一筆小錢。所以氣瓶也不是越多越好。這還沒說增加的自重呢!
大馬力燃氣產品能治好你所有的“病”么?關于目前的天然氣重卡市場,大家是如何看待層出不窮的大馬力燃氣產品的呢? 你會一味追求更大馬力的產品么?長途公路運輸你覺得最合適的天然氣車馬力段是多少?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