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2025年4月27日 /美通社/ -- 2025年4月23日,由上海氣候周、羅克韋爾自動化發起的2025上海氣候周"氣候燈塔新紀元"主題活動盛大舉行,SGS作為氣候燈塔先進案例評審專家受邀出席大會,并攜手友達數位等生態伙伴為產業鏈低碳綠色轉型積極賦能。
上海氣候周是全球四大氣候周之一,以"中國行動、亞洲聲音、世界標準"為宗旨,是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與交流的重要舞臺。
上海氣候周執行委員會 聯席主任鄒榮致辭
"氣候燈塔"作為上海氣候周的關鍵活動,自啟動以來備受關注,活動通過政策趨勢解讀、綠色領航案例評選、轉型標桿示范分享、技術路徑研討等環節,協調上下游企業共同推動技術進步,加速產業鏈低碳綠色轉型。
見證氣候燈塔典范 共繪低碳綠色藍圖
憑借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多年的技術積淀,SGS受邀作為氣候燈塔2025評審專家參與了本次氣候燈塔優秀案例與典范的評選工作,從技術創新性、節能節材效果、碳排放量、循環利用等十項指標維度對覆蓋樓宇、園區、制造和供應鏈多個領域的豐富實踐案例進行科學評價。
根據評選結果,大會現場進行了 2025氣候燈塔先進用例頒獎儀式。隆基綠能、小鵬汽車、三元基因、佳通輪胎等11家企業憑借差異化創新、技術領先性實踐獲評"燈塔典范獎",蒙牛乳業、藥明生物等13家企業的出色用例被評選為"優秀案例獎",為氣候治理行動和低碳轉型路徑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優質示范和創新啟迪。SGS環境、健康及安全事業部副總經理賈佳女士為部分"燈塔典范"獲獎企業進行了頒獎。
“燈塔典范”獲獎企業頒獎現場
攜手友達數位 共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創新方案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制造業作為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在"氣候燈塔"主題活動全體嘉賓的共同見證下, SGS與智慧工業服務先鋒友達數位進行了氣候燈塔戰略合作簽約,以充分整合雙方各自的技術、資源與市場優勢,在推動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等關鍵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創新解決方案,為產業綠色升級提供全方位支持。
賈佳女士在簽約儀式上表示:
"感謝上海氣候周和‘氣候燈塔'項目搭建起讓各界生態伙伴深度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探索綠色數智與可持續創新的美好未來。
SGS作為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以超過145年的行業技術積淀、全球化資源與網絡,以及近30年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經驗,積極助力各行業企業綠色新質生產力發展和低碳轉型升級;友達數位則在智慧工業數字化場景應用解決方案方面有著卓越實踐成果,相信雙方的攜手合作,將為更多制造業企業客戶的可持續體系升級、數智化轉型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全面技術支撐。"
友達數位市場戰略發展總監王也先生表示:
"非常高興通過上海氣候周這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平臺,與各方進一步凝聚共識與力量。通過與SGS的緊密合作,我們將共同為制造業打造全鏈路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助力制造業企業在經濟、環境和社會層面實現穩健發展、向綠而行,為開創一個更美好、更低碳可持續的未來貢獻智慧力量。"
左:友達數位市場戰略發展總監王也先生 右:SGS環境、健康及安全事業部副總經理賈佳女士
應對氣候變化 即刻行動
近期,SGS推出IMPACT NOW for sustainability "可持續發展 即刻行動" 可持續解決方案,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與浪費這三大危機做出的鄭重承諾,我們將立足全球化資源和本地化實踐,以高標準高質量的專業技術力量,來助力政府、企業和各類組織邁向凈零排放、自然向好和無污染的未來。
關于 SGS(官微:SGS官方/SGS質慧生活)
SGS 是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被譽為可持續發展、質量和誠信的基準,擁有99,500 多名專業員工,分布在2,500 多個分支機構和實驗室組成的服務網絡,業務包含互聯與產品、工業與環境、營養與健康、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證五大戰略版圖。
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SGS 通標)由SGS 集團和隸屬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系統的中國標準科技集團合資成立于1991 年。立足于集團業務板塊,通過由16000 多名專業員工、100 多個分支機構和200 多個實驗室組成的國內服務網絡,SGS 通標為農產食品、消費品、礦產、石化、工業、能源、汽車、環境、生物醫藥等細分行業提供全方位測試、檢驗、認證、培訓和校準等質量解決方案。
憑借在低碳與可持續發展領域深耕多年的豐富實踐經驗、全球化視野與專業能力,SGS為眾多行業領先企業提供高質量的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助力實現商業成功和可持續發展,包括:企業組織溫室氣體量化與核查、產品碳足跡量化與核查、ISO 14068碳中和認證、綠色工廠評價咨詢、綠色供應鏈審核、SBT科學碳目標設定、EPD環境產品聲明等等。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