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7月份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基本符合前期預測,除CPI同比上漲3.3%,創年內新高以外,其他指標增速全線回落。
專家分析,數據回落顯示經濟增速下滑,但減速最快的時候已經過去,未來經濟將實現軟著陸。下半年也將仍然保持現有宏觀調控基調不變。
3.3%:CPI雖創新高物價漲勢仍可控
數據顯示,7月份,CPI同比上漲3.3%,漲幅比6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其中,八大類商品價格六漲二降,食品價格上漲6.8%,非食品價格上漲1.6%,下降的兩項分別是衣著類及交通和通信類。
今年5月份CPI首次突破3%的國際警戒線,為3.1%,6月回落至2.9%,而7月份的數據再次突破警戒線,達到3.3%。有人擔心,最近糧食價格一再上漲,綠豆、大蒜已經成為物價上漲的代名詞,下半年是否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對于創出年內新高的CPI,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7月份CPI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受翹尾因素的影響,在7月份同比增長的3.3個百分點中,有2.2個百分點是由翹尾因素形成的,另外1.1個百分點是由新漲價因素引起的。
盛來運進一步分析,在新漲價中間,主要是由于食品價格上漲帶動的。7月份,我們國家從南到北天氣多變,洪澇災害比較嚴重,造成蔬菜、糧食、雞蛋等一些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鮮菜價格上漲了22.3%,糧食價格上漲11.8%,家禽類上漲4.1%,特別是在7月份,豬肉價格有一個比較大的上漲,食品價格上漲對新漲價因素的貢獻超過75%。
對CPI的分析,專家們已然達成共識,翹尾因素及自然災害是推高7月份CPI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因素并不可持續。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很多導致物價上漲的因素不可持續,如洪災、蔬菜價格上漲等。伴隨著這些因素的消除以及流動性得到控制,預計四季度通脹將得到控制,失控的風險不大。
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也認為,雖然短期內物價仍可能慣性上漲,但隨著物價下拉因素增多,下半年通脹壓力將逐漸減輕,三季度后CPI、PPI將見頂回落,下半年物價回落總體溫和,幅度有限。
經濟運行速度減緩
與CPI走高不同,其余經濟指標均出現回落。PPI同比上漲4.8%,漲幅比6月份回落1.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9%,比6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比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9%,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在出口方面,6月份出口增長43.9%,7月份增長38.1%,呈逐月下降趨勢。
專家分析,這是經濟運行速度減緩的信號。
“中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下降,主要是宏觀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稱。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7月份的PPI、消費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大多數的數據都是低于預期的,考慮到去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同比數據的基數本來就不高,7月數據還會有如此遜色的表現,說明中國經濟全面加速下滑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但是,多數專家認為,經濟增速下滑是政策有意調節的結果,經濟適當回調有益于經濟健康發展,數據回落顯示經濟已由偏熱轉向軟著陸。
針對多項數據的回落,盛來運分析,這些回落的幅度都很小,主要是由于國家宏觀調控主動調控的結果,國家從二季度以來加大了節能減排的監管力度,對工業會產生下行的影響,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國家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回落。
以工業為例,7月份工業回落0.3個百分點,但其中70%是由于重工業回落所引起的,而重工業回落主要是國家從二季度以來加大了節能減排的監管力度,加大了落后產能淘汰的力度,對工業會產生下行的影響。
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除了上述原因,國家對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管理以及對房價的調控,都是此次經濟指標下滑的原因。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分析,政府整頓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對房地產調控的政策也間接影響到工業生產增長幅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曾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經濟增速的下滑只是說明經濟從馬拉松階段的“你追我趕”進入到勻速行進的階段。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