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品油市場占有率將有所提升
藍皮書指出,“十一五”以來,中國能源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不同能源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呈現不同的變化特點。煤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從2001年的13.11%下降到2008年的5.53%。石油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緩慢提高,平均市場占有率從“十五”期間的0.84%提高到“十一五”期間的1.08%,其中,成品油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則從1.70%提高到2.63%。
藍皮書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能源需求量快速增加和環境壓力增大的限制,煤炭進出口的“一增一減”使得中國煤炭產業的外貿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國際競爭力雖有所提升,但在國際競爭中不具有比較優勢。中國的石油資源較為貧乏,對石油的需求量大,而自給能力較低。目前,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0%以上。另外,中國石油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大大弱于美國。
藍皮書指出,預計中國能源工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煤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下降,但在成品油市場的競爭力將有所提升。預計2010年隨著經濟回暖,能源生產總量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中國造船工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前三強
藍皮書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歐洲造船業的衰落,世界船舶工業的主要競爭格局便維持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從1994年到2000年,中國造船業排名一直位列世界第三,占世界份額一直在4%到7%徘徊,而日、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都超過30%,中國排在第三位;2005年,我國造船產量提升到世界份額的17%;2008年全國造船完工量2880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5820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20460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29.5%、37.7%和35.5%。中國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訂單量連續6年保持快速增長,造船三大指標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汽車產品將繼續領漲全球車市
藍皮書認為,“十一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時代。中國汽車產品出口額高速增長,從2006年的144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286億美元;國際市場占有率從2006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2.32%,國際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貿易競爭力指數維持穩健增長的趨勢,2008年為-0.0067,已接近零值。從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水平看,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在2004年超過了美國,伴隨中國汽車工業貿易競爭力指數的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將成為汽車產品的凈出口國。
最后,藍皮書預測,2010年,伴隨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汽車市場的消費信貸環境將有較大改善,全球汽車銷量將出現較大回升。中國作為2009年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將在2010年繼續領漲全球車市。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