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海臨港產業區瞄準“高端制造、極端制造”,積極填補國家在事關民生與核心利益領域中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空白,自主創新和技術突破好戲連臺。上海電氣臨港基地全國最大的3.6兆瓦風電機組成功下線,國內首臺核電百萬千瓦蒸氣發生器制造成功,外高橋造船集團半潛式雙井架全智能鉆井平臺達到了世界最先進水平,涵蓋LED芯片外延片生產、封裝測試的映瑞光電項目即將動工。
上海臨港經濟發展公司發展部總監孫萌說:“臨港產業區的開發建設是我們整個上海市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的一個重要舉措。整個臨港產業區累計引進產業項目145個,總的產業投資達到560億,其中外資14.2億美元,預計產值將達到1200億。”
和臨港產業區一樣,上海造船與海洋裝備產業快速復蘇,接到了全球最多的新訂單,商用飛機研發、制造業積極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RJ21-700最后一架試飛機在上海成功首飛,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設備等產業初露鋒芒,處處體現了高端高效的導向。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裝備產業處處長董親翔說:“要著眼未來,占領這個高端,同時也要面向市場,做大規模,突破關鍵,同時也要體現開放性的發展。”
重大裝備產業的發展也為新能源、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開拓了經濟轉型的新空間。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