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年價格上漲總體將會是溫和可控的,但通脹壓力仍然存在。分析前幾個月CPI的新漲價因素,主角仍然是蔬菜、豬肉等農產品價格季節性的波動。如7月份CPI1.1個百分點的新漲價因素中,食品價格上漲的貢獻在70%左右。今年我國各地極端氣候頻發,夏季以來多省出現洪澇災害,這對穩定糧食和蔬菜價格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近期,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大幅反彈,7月份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止跌回升,小麥價格大幅上漲,給中國的食品價格帶來了不確定因素。另外,勞動力成本上漲、水電氣等價格調整的預期,都會對全社會通脹預期產生較大影響。
目前不存在發生嚴重通脹的可能,調整資源價格不必有過多顧慮
不改革,無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革,則可能加大通脹壓力和預期,資源型產品價格調整似乎進退兩難。
推動資源價格改革的迫切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看來是不言而喻的。“資源型產品價格調不調,首先關系到我們要不要調結構、要不要轉變發展方式的問題。只有價格信號對了,市場才能去引導結構進行調整。其次,從搞好西部大開發的角度看,也需要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就西部來講,資源能源價格的調整對其自身的發展有很大好處,尤其是對于西部地區那些資源型大省來說,價格信號不對,會導致資源被濫用,由此帶來的損失是難以彌補的。”
至于對物價的影響,張曉晶認為,從中長期看,如果經濟進入新的繁榮期,資源等要素成本上升、流動性過剩與總需求大幅上升相碰頭,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但短期看,價格上漲溫和可控,調整資源價格不必有過多的顧慮。
祁京梅也認為,目前不存在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我國應積極推動基礎性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用價格信號引導節能減排,用價格機制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首先要逐步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成本構成和成本約束機制,建立企業降低成本的激勵機制、污染環境的懲罰機制和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等,夯實建立科學合理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微觀基礎。
要避免資源產品價格改革與物價調控之間的“兩難”,“既需要政府拿出改革的魄力,利用資源價格改革引導企業節能減排,也需要政府負起責任,運用財政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物價承受能力。”張曉晶說,“調結構是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態度鮮明,毫不放松地堅定推進。”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