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產業政策閘門將再度收緊。
8月25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煤化工論壇”上透露,“十二五”期間煤化工行業將嚴格行業準入,加快結構調整,嚴格限制煤炭調入區發展煤化工。
這是最近以來,官方第三次公開透露煤化工發展政策。6月初,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曾在一次行業會議上稱:“‘十二五’國家將適度發展煤化工,但政策導向是限制,鼓勵煤轉電。”
6月18日,發改委下發《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國家出臺明確產業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氣及配套項目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準,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天然氣項目。
煤化工產業“堅冰”始終難以消融。即便如此,25日舉辦的“中國煤化工論壇”上,依然聚集神華、兗礦、陜西煤化工、延長石油、道達爾等多家國內外企業,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煤化工的投資熱情不減。
“一些地區和企業不顧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承載能力,出現了盲目規劃、競相建設煤化工項目的苗頭。個別企業以建設煤化工項目之名,圈占和攫取煤炭資源。”朱宏任說。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對煤化工項目的經濟性、可持續性等尚無定論,因而政策導向始終偏緊。“目前國內新型煤化工主要處于技術實驗階段,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放開。”
首個示范項目陷虧損
“目前煤制油裝備的開工率只有60%左右。開工以來,整體效益是虧損,生產成本高于理論值。”神華煤制油化工公司技術部經理盧為民告訴記者。
作為國內首個煤化工示范項目,神華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項目已于2008年底打通全流程,并成功生產出柴油和石腦油產品。
盧為民告訴記者,綜合考量當前煤制油各項經濟指標,只要國際油價在35-40美元之上,神華煤制油就能實現盈利。但是,目前規模偏小、開工率低難以實現規模發展。“國家實行嚴格的產業政策,目的是防止煤化工項目一擁而上。”
煤化工屬于資源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其產業特性決定,國家煤化工產業政策必須慎之又慎。
高投資、高污染、高耗能是煤化工項目的代名詞。行業內統計數據顯示,建設1萬噸/年煤制油裝置需要1億元投資,一套百萬噸級煤制油裝置,動輒投資過百億元。
中國石油(10.28,-0.07,-0.68%)規劃院院長顧宗勤說,煤化工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量大,治理難度高;而一些煤化工項目之所以未被審批,一個重要原因是環評通不過。
“煤制油的經濟性在于低煤價、高油價。但是,隨著油價的攀升,煤炭價格也隨之抬高,煤制油的成本優勢即失。”顧宗勤說。
本報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國內煤制油另一示范項目——內蒙古伊泰煤制油在負荷率70%時,噸合成油耗煤3.5噸、有效氣耗5710立方米、噸油耗水12噸、噸油電耗1600kwh、噸油催化劑和化學品消耗360元。
“上述指標接近項目設計值,但是只當開工率維持在80%-90%,裝置每年運行300天左右時規模效益才能顯現。”盧為民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