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八字定調:調整轉型、創新升級。作為新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國家特大型骨干企業,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太重集團”)的“十二五”路線圖亦可以此概括。
60年發展歷程,太重集團累計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1000余種、兩萬多臺(套)裝備,創造360多個國內外第一,被譽為“國民經濟的開路先鋒”。新世紀(002280)以來,太重集團快速發展,2008年提前兩年實現百億目標后,面臨新的戰略性抉擇。“綜合分析國際國內企業,太重集團大型鑄鍛件生產能力、重裝出口基地等是競爭短板,核心業務不強、產業鏈條不完整,國際化程度低,服務延伸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 太重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岳普煜分析稱。
轉型升級部署由此而來。值得強調的是,山西正在上演的新一輪轉型跨越發展大戲中,裝備制造業分量頗重。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明確提出:圍繞煤炭裝備制造業高端化,實現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轉變。作為山西裝備制造業的龍頭老大,太重集團使命艱巨,目前已將“十二五”總量鎖定在五百億規模。
以轉型求跨越
2009年,太重集團自主研發設計的1.5MW風電整機實現當年開發當年出產,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并網發電;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套千萬噸級礦井綜采成套設備中,太重煤機成功制造國內裝機功率最大、結構設計先進、智能化程度較高的2500KW電牽引采煤機和國內井下內槽最寬的刮板運輸機……太重集團正在加速開拓新領域。
事實上,從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討論并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后,太重集團在長達十余年的內部改革、制度創新過程中就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增加了耐磨鑄鋼件等新產品,并在1997年進軍鐵路產品。 2003年以來,還按照“資產給優秀經營者經營,資源向優勢分、子公司集中,投資向效益產品傾斜”的結構調整原則,累計投入技改資金34.3億元,促使運行效率、節能環保大幅提高,核心制造能力更為增強。
這一次,站在百億平臺上,太重集團的調整轉型可以用全方位、縱深化來形容。面臨冶金等行業進入周期性調整的現實情況,太重集團在以全系列、全覆蓋為原則延伸發展起重機、挖掘機等傳統產品的同時,重點突進潔凈煤技術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港口機械、工程機械、清潔能源五大領域。圍繞這些重點領域,該集團提出五大項目作為載體和抓手:天津濱海重型裝備研制出口基地、重大技術裝備大型鑄鍛件國產化研制項目、高速列車輪對組成關鍵件項目、煤機工業園二期工程和高端液壓園區建設。
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市場結構的調整也是太重集團“十二五”路線圖的重頭戲。早在1999年,太重集團就提出了“創建世界太重”的戰略愿景,并從2006年開始加速國際化進程,國際訂貨一度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長。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太重集團的國際化戰略并未停步,“我們提出國際化戰略,絕不僅僅是賣幾臺產品到國外,而是要通過開拓國際市場,吸收利用國際先進的理念、技術、管理方法,促進全方位與國際接軌,打造國際化企業集團。”岳普煜告訴記者。據介紹,全球化的營銷網絡、本土化的服務體系、國際化的研發團隊、人力資源和管理將構成其國際化戰略的全部內容。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