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單一的老國企到國內最大的動力集團,再到到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集團……短短幾年時間,濰柴就在“裝備中國”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化蛹成蝶。
榮譽與鮮花是炫目的。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內燃機企業、國內第一家銷售收入過百億的內燃機企業、國內第一家研發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歐Ⅲ排放發動機的企業、全球10升以上單一品牌發動機產銷量超過14萬臺的企業。濰柴動力在產業領域取得一系列成令人矚目。而今,隨著濰柴動力與湘火炬、山東巨力的資源整合,新濰柴由單一的發動機制造商蝶變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集團,在動力系統、傳動系統、車橋系統等基礎零部件領域形成中國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協同效應最佳的產業集群,并有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通用動力公司。
可是,誰又曾想到,就在8年前的1998年,濰柴還和很多國企一樣,在困境中漫漫徘徊。50年歷史的老國企,全廠職工人數近1. 4萬人;產品積壓,虧損嚴重;職工已經6個月沒有發工資;內外債3個億,累計虧損也已經超過3個億……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這種業內矚目的變化?
深挖企業內生動力
以董事長譚旭光為核心的管理團隊組建進駐濰柴廠時,賬面上只有8萬塊錢,而他們面對的是這近6萬名職工和家屬。然而,“干就負責,敢為人先,追求卓越”這幾句樸實卻又擲地有聲的理念,激勵著濰柴團隊。
經過管理流程再造、人事制度改革、產品結構調整、企業戰略轉移等一系列艱苦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到2000年的最后一天,濰柴內外債沒了。企業負擔減輕后,開始駛入快車道。從2001年到2004年,濰柴連續四年翻番增長,銷售達到100億。
回顧這幾年濰柴的發展歷程,公司運營總經理徐新玉感慨萬千。管理層在巨大壓力下面前,齊心協力做成了三件大事:一是保存了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二是在產品結構上進行了富有遠見的戰略轉移;三是理清產權關系,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股份制公司。同時,“誠信運營,變革創新,求真務實,協作共贏”的價值觀已經深入到企業內里,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
到了2005年,濰柴在國內15噸及以上重型汽車和5噸裝載機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73%和75%以上,6160、170中速柴油機也占據了業內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大功率發動機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十分穩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了保持技術上的領跑優勢,濰柴和奧地利AVL公司聯合建立了“濰柴-AVL歐洲研發中心”。濰柴每年自主開發的新產品有30多種,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藍擎”系列新型發動機推向市場更給濰柴帶來極大的收益。
在企業創新思維的引導下,濰柴斥巨資建起了國內一流的研發中心和新產品試驗室,并在歐洲設立了研發中心。盡管已經實現了10升以上單一品牌發動機產銷量全球第一的目標,但公司高層仍表示,真正在在發動機領域把握住自己的發展方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整合助推駛入快車道
此次,濰柴吸收合并而湘火炬、整合山東巨力,不僅給濰柴這樣一個動力企業進行全國資源整合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實現了動力總成的配套一體化,令其獲得最大成本優勢成為可能。更給日后進行新的整合和擴張打下了相好的基礎。這是濰柴團隊多年持之以恒,協力奮斗的成果。這就是團隊的力量!
見證了濰柴發展之路的保薦機構華歐國際認為,經歷這一輪整合,無論是管理協同、財務協同,還是資本平臺的協同,新濰柴都將實現又一次飛躍。整合完成后,濰柴動力將獲得更為廣闊的資本舞臺,國內國際兩個資本市場將為公司的產品經營、收購兼并提供更多的資本手段。從規模效應角度講,作為存續公司的濰柴動力將成為銷售收入達180億元、股本達5.2億股、市值達110億元的大型裝備業集團。
從產業分工開看,新濰柴將成為“裝備中國”的重要力量。以法士特齒輪為重要配件的變速箱和濰柴動力的發動機產品組成一個動力總成,從而構建一個中國最大的動力系統制造供應商。零部件整合以后,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將會加大產品匹配開發工作,提升系統總成技術優勢,進一步穩固在重型汽車市場的配套份額。同時,增強國際技術合作能力和聯合技術開發水平,將拓寬和加強與國際先進汽車零部件、整車企業,如MAN、EATON、康明斯等的國際技術合作,完成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技術儲備,在技術共享和產品品質提高方面有所作為。
除了產業加快整合外,濰柴還擁有一張覆蓋全國32個省市的57家維修中心、1000多家社會特約維修中心組成的服務網絡。絕對的市場占有率和強大的服務體系,使濰柴擁有了與世界內燃機巨頭及其上下游企業對話的能力。 現在,濰柴動力、陜汽、法士特等在全國的1700多家服務網點將組成中國最龐大的商用車服務網絡,多網合一,加快實現規模效應。
新濰柴體系越發明晰
實際上,濰柴面對的市場并不平靜。國內的競爭對手也正在悄悄地發力,一汽錫柴、東風、上柴、玉柴紛紛推出自己的新品并投放市場。而國外巨頭亦不甘示弱,歐洲三大重型卡車品牌沃爾沃、奔馳、雷諾先后與國內企業簽署合作協議。
在濰柴人的思考中,未來5年將是濰柴發展至關重要的5年。他們將打造出世界馳名動力品牌,“十一五”期間實現年銷售收入500億元目標。“要實現這一切,一定要運用好資本市場。”包括董事長譚旭光、總經理徐新玉在內的濰柴高層,都曾在不同場合表示過這樣的想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董事長譚旭光的思路中,新的濰柴體系已經破繭而出。在新的框架中,濰柴廠最后變身為投資控股集團,主要負責資本市場及資源整合。其旗下主要有兩條主要的產業鏈為支撐,即濰柴動力下轄高速發動機及動力總成,湘火炬麾下以及原有的汽車零配件產業和延伸到下游的重型卡車,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整合山東巨力資源再裝入中速機部分,時機成熟后則復制濰柴動力模式,再造一條產業鏈。
今年上半年,濰柴新體系的集合優勢已經顯現。1至7月,整個濰柴系銷售收入達到129億元人民幣,利潤總額為14.1億元,同比增長107%。這一切都使得濰柴人在面對現在及將來可能產生的對手時,顯得底氣十足。確實,“民族動力,國際濰柴”——濰柴人的使命感始終強烈。新的平臺搭建起來后,這種強烈的企業公民的使命感,就將轉化為現實。
這樣創新發展之路,正被濰柴人一步步、踏踏實實地走過。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