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工程機械創造輝煌
在2010年10月28日至29日舉行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四屆二次理事會暨第九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齊俊發布了《關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報告回憶了“十一五”期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期間,先后發生的多種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對行業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曾導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一度直線下滑,2009年初甚至出現了行業近10年來增速的最低點,直接影響了“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在這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陸續出臺和實施了包括4萬億元投資和調整振興規劃在內的一攬子計劃,提振了行業的信心和勇氣,使得全行業迅速擺脫了被動局面,率先企穩回升步入快速發展軌道,不僅創造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史上最輝煌的5年,而且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世界工程機械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行業規模總量躍居世界首位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2006年2009年“十一五”的前四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分別為1620億元、2223億元、2773億元、3157億元,分別遞增28.37%、37.22%、24.74%、13.85%。繼2007年我國工程機械產銷量超越美、日等國后,又于2009年銷售收入躍居世界首位,成為真正的世界工程機械制造大國。預計2010年全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40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0%以上。“十一五”期間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預計達到33%以上。
截至2009年,全行業規模以上生產企業有1400多家,其中主機企業710多家,職工33.85萬人,固定資產原值668億元,凈值485億元,資產總額達到2210億元,2009年平均利潤率為7.51%。工程機械行業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和作用,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顯現,其銷售收入在機械工業13大產業中僅次于汽車、電工、石化通用行業,排名上升到第四位。2009年有8家企業進入世界工程機械50強行列,有23家大中型企業成為A股、H股的上市公司。
自主創新成為最大亮點
“十一五”以來,工程機械行業扎實推進自主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五年來,共有106項創新成果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其中10項榮獲一等獎,37項榮獲二等獎、59項榮獲三等獎。同時,在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方面成績斐然。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最大的水平臂上回轉自升塔式起重機、世界最長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國內最大的500噸至1000噸級的全路面起重機、1000噸至2000噸級履帶起重機、12噸大型裝載機、510馬力推土機、額定起重量46噸叉車、最大直徑11.22米泥水平衡盾構機、220噸電動輪自卸車、55立方米露天礦用挖掘機、高速鐵路成套設備等一大批產品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全行業共有19種大型工程機械被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發展領域;有18家企業被列入軍需采購對象。
到目前為止,已建成基本覆蓋工程機械行業重點產品領域、布局合理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17個,得到國家產業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支持,企業也從銷售收入中提取研發經費用于技術中心的業務開展,有的企業提取的新技術研發費用已占到銷售總額的5%以上。“十一五”期間,工程機械加大了科研開發力度和技術改造步伐,產品質量總體水平顯著提高,產品的可靠性不斷完善,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挖掘機、平地機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700小時以上。形成了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山河智能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一大批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等榮譽稱號。
我國工程機械自給率從“十五”期末的82.7%,提高到2009年的88.5%,逐步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
調結構、轉方式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工程機械行業經過投資和兼并重組促進了競爭性發展,使生產集中度、產業集群度等大幅提高,同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品更新換代、努力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生產集中度大幅度提高。據協會2009年統計,年銷售額達到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50家,占行業總銷售額的85%。其中:100500億元的企業有5家,他們是徐工、中聯、三一、柳工和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年銷售額在50100億元的企業有11家,年銷售額在1050億元的企業有34家。而2005年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企業只有22家,占行業銷售總額的比重為40%。2010年生產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元以上的企業將達到10家左右。
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經過“十一五”的建設,我國工程機械產業90%集中在東部地區和湖南、四川、廣西等省區,主要生產協作配套企業也圍繞這些地區發展,包括以徐工集團為核心的徐州地區工程機械產業群;以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山河智能等企業為龍頭的湖南長沙市工程機械產業群;以山推、臨工、方圓、小松、大宇等濟寧、臨沂、青州為集聚中心的山東工程機械產業群;以安徽合力、日立建機中國、常林股份、杭叉、小松常林、現代、龍工、上海華建等知名企業為代表的長三角工程機械產業群。近幾年,三一、玉柴、柳工等企業先后到長三角落戶辦廠或兼并企業,使長三角地區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重要的集群和產品集散地;另外,四川成都、新津、瀘州產業集群;廣西柳州、玉林產業集群;廈門、晉江、泉州產業集群;京津冀豫產業集群;沈陽、撫順產業集群等也是我國工程機械很有發展活力的地區。
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民營企業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在發展初期很少得到國家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支持,舉步艱難,但這些企業在市場經濟轉型中,沒有等、靠、要,而是充分發揮其機制靈活、社會負擔小、自主決策能力強的優勢,善于抓住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很快成為工程機械行業中一支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力量。其中三一重工、龍工、山河智能、南方路機和改制后的杭叉集團、北方交通、南陽路德、撫順永茂等一批民營企業,已成為行業的骨干力量。在零部件行業,以江蘇恒力、方圓支撐、賽克斯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正在擔當著部分關鍵零部件的攻關任務,并且已經初見成效。
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一五”期間,機、電、液一體化技術基本普及,部分產品在機、電、液一體化技術基礎上,又提升為智能化控制,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高端產品的整機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逐步接近,許多產品用于開拓國際市場、替代進口和滿足國家重點工程需求;中端產品的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整機可靠性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逐步縮小;低端產品由于技術配置較低,故障率高,能耗高,排放不達標,存在安全隱患,在結構調整中,正逐步改造或淘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