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走進上海青浦區,在現代化的樓宇與高架橋的映襯下,上海柳工占地30畝的廠區略顯狹小與陳舊,但這里卻是柳工向東部擴張的第二基地,是柳工在叉車生產史上步入高速發展期的重要見證。
“這里雖然是柳工集團公司最小的一個子公司,但據今年9月統計,我們人均銷售收入達75萬元,這在同行中是個不小的數字。”上海柳工常務副總經理蘭谷介紹道。
這個專司叉車生產的企業,前身為上海滬光叉車廠,成立的歷史與柳工一樣悠久,曾有過輝煌的歷史,1985年曾在叉車行業創下首家產量累計超萬臺的紀錄。進入21世紀,有著308名員工的企業年產只有192臺叉車,在全國叉車產能過剩的年代,如何活下去成為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2002年,上海青浦區政府以1塊錢的價格將企業賣給了柳工,看中的正是柳工的品牌影響力。
柳工將企業的人員、債務一并攬入懷中,柳工董事會將叉車生產納入重點扶持對象,將銷售的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從品牌、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全方位地扶持企業重生。
2006年,企業開始扭虧為盈,2007年6月為柳工股份公司收購,從此步入高速發展期。在2002年只有192臺年產量的企業,如今月產量已近300臺,今年產值預計達到1.4億元。“現在企業已具備了向前發力的條件,明年計劃年產叉車1-1.2萬臺。”蘭谷說。
蘭谷憧憬著,在叉車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成本是拉開距離的關鍵,這方面柳工與國外叉車品牌相比,極具優勢。如今,叉車的市場需求量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未來柳工研發的目標是生產環保無排放的電瓶叉車,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做到行業前三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