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破繭,哈爾濱工程機械制造廠改制重生。
產值3年翻三番:2004年達到2000萬,2005年超過5000萬,2006年突破1個億。
市國資委認為,在全市工業系統中,哈工程機械制造廠改制成效最顯著。
一個瀕臨破產的老國企何以在3年時間里脫胎換骨?破譯其改制“創新方程式”,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0>1000萬:改制從“0”起步,舍棄大鍋飯的“1000萬”產值,換來充滿活力的1個億
始建于1951年的哈爾濱工程機械制造廠有著輝煌的過去:國家起重機行業大型骨干企業,國內唯一能夠生產四大系列起重機的專業制造廠。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國有老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工程廠身上都有著更為突出的體現。1997年到2004年,工廠陷入極度困難:連續8年被市政府列為關停企業,職工靠每月150元的生活費艱難度日,經常群體上訪。
2004年,工程機械制造廠進行改制。人員減少了,管理緊湊了,負擔減輕了,可路還是走不下去:機器停轉了多年,市場喪失殆盡,企業被行業徹底除名,靠零打碎敲實現的1000多萬年產值連維持生存底線都不夠。摁倒葫蘆起了瓢,企業領導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應對職工上訪上。企業三次被上網拍賣,高達300%的負債率嚇退了所有風險投資商。他們斷言:這樣的企業只有一死。
企業經營者在思考:改制后,企業該往哪里走?機制不創新,守著大鍋飯,別說零打碎敲的1000多萬保不住,改制贏得一時輕松的企業最終也必將走向破產。
機制如何創新?砸碎大鍋飯,舍棄1000萬,從零開始!經上級批準,按照公司法,脫胎于老國企、以民營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哈爾濱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產權多元化,職工投資占主體,絕大多數職工的利益與新公司息息相關,創新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創新注入活力,企業迅速翻身。從2004年起,這個從“零”起步的新機體已經開始反哺母體———工程機械廠。
舍了1000萬,換來2006年的一個億產值。改制脫胎,新機制迸發新活力。
10%=100%: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企業日子好起來仍勒緊腰帶,每年將10%的產值投入創新。創新,成為企業不變主題
不改制沒有出路,不創新沒有活路。沒有產品創新,單單成立新公司,企業還是走不下去。
痛定思痛,新公司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原則和目標:將成立時100%的資金投入新產品開發,每年至少開發兩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
摸清技術家底,瞄準快速發展的港口運輸業,企業將創新方向鎖定港口裝卸設備。當時,國內各大港口裝卸設備———全液壓輪胎起重機市場為日本、德國企業控制,設備價格高,配件、服務價格更高,積極尋找市場的企業與同樣尋找國內替代產品的大港口一拍即合。
創新之路并非坦途。企業苦熬兩個多月拿出的第一套設計方案和技術參數,卻不被港口認可,技術參數全部被修改。按照港口提出的修改參數并經過多次交流,企業確定了第二輪設計方案和技術參數。三個多月后,樣機開入港口。試用一段時間后,又進行修改。幾經反復,投入企業100%資金研發的第一個新產品———港口輪胎起重機終于小批量進入天津港。8個月后,產品打開市場:整機作業效率比進口產品提高30%,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60%,被國內各大港口定為首選產品,控制中國市場多年的德、日產品被擠出中國市場。目前,該企業25噸、32噸機型的市場占有率達60%,50噸機型市場占有率高達85%。從2005年開始,一度被行業除名的工程機械廠以新公司的身份,成了國內輪胎起重機的行業標準制定者。
公司總經理焦明達說,現在,我們的創新模式就是與市場共同開發,即以市場需求為創新標準。
用市場引導創新,企業進入快速發展期:6個新產品從研發到進入市場,平均周期不超過半年。好日子來了,可企業還是勒緊腰帶,創新投入高達產值的10%,因為企業經營者有著清醒的認識:只抱住一兩個產品,企業不可能長久。
新年鐘聲剛剛敲響,企業的新產品集裝箱正面吊已在生產中,5月份將投入市場,還有兩項產品列入創新規劃。2007年,企業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
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創新,成為企業不變主題。
10000<1650:發展企業,成就個人。企業煥發勃勃生機,引得南飛雁甘愿舍棄眼前利益,回歸創業
創新,人才是關鍵。然而,在改制前,工程廠技術員走了90%,技術主體部門工藝處40余名技術人員走得只剩下一個。全廠1900多名職工,技術人員不足30人。
沒有人才,創新從何談起?企業發展,靠什么攏住人才?
姜建強,哈工大焊接專業畢業,進廠后從車間技術員一直干到副總工程師,省鋼結構專家評委。2002年離廠,赴廣州一私企任副總監,月薪1萬元。工廠改制后,姜建強第一個回廠,現月工資1650元。
一頭是1萬元,一頭是1650元,這么簡單的賬,姜建強算不明白嗎?姜工對記者說,兩邊待遇確實沒法比,可放遠眼光,這頭的1650元是大于1萬元的,因為這里有事業,有企業的長遠發展。現在,姜工每天在企業,除了吃午飯,從來沒有離開過圖板。
姜建強說,當時很多人都舍不得走,可一個月150元的生活費,挺了四年,實在挺不下去了,在社會上也沒地位,到哪兒都灰溜溜的。在外企那幾年,感覺這一輩子完了,就剩掙錢了。姜工這番話,道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聲。也正是摸準了這一心理,企業領導從事業入手,開展感情攻勢,引雁回歸。改制不過兩年,企業外流的技術骨干回來了十多人。
走了的請回來,留下的重用起來,年輕的培養起來。企業安排有經驗的老同志做好傳幫帶,還多次組織年輕技術人員到港口和配套廠考察學習,并大膽放在開發新產品的重要崗位擔任主管。幾年時間,一大批30多歲的年輕技術人員已經成為創新骨干。將創新與個人利益緊緊掛鉤,企業技術人才熱情更高。
挖掘一批,發揮一批,請回一批。發展企業,成就個人,用事業凝聚人,用發展留住人,不到兩年時間,工程廠技術隊伍迅速增加到70多人。
改制脫胎,創新破繭,走過半個世紀的老國企正煥發青春。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