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在3—5年內,讓產品布滿全球。”2007年初,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純對外發布這一戰略目標。
2006年,在連年增長50%—60%的基礎上,徐工重型再次創下了銷售收入63.7億元的新高,連續4年位列工程機械單個企業之首,國內市場份額已達55%。依托國內獨家掌控的單缸插銷自動伸縮吊臂系統、底盤油氣懸掛、智能控制等高科技核心專利技術,一舉擠占了160噸—300噸全路面起重機,220噸—450噸履帶起重機,53米、68米級高端登高平臺消防車的進口份額。在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7000臺總量中,徐工重型以平均12%的市場份額擁有了位列世界前三強的話語權,穩穩把控了全球32個國家、地區的主力市場。
在全力構筑中國和諧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大環境下,徐工重型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強勢引領作用,推動了民族工業在全球市場的拓展和影響。
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2002年以前,中國起重機業最大噸級的產品是50噸,50噸以上市場由國際品牌主導似乎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中國與國外水平還相差10年”主宰著產業的輿論。
2002年,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提出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質、大噸位的“三高一大”創新發展思路,將產業發展大計定位在技術創新戰略的推動上,總經理張玉純快速實施企業乃至產業的變革,一舉推動了整個產業的全面升級。
“進取高端,構建全線競爭優勢”。徐工重型在4年的時間里,對主機起重機產品群同步實施淘汰、升級、擴展,產品由不到最高50噸級10個品種發展到8噸—450噸級近40個型譜群,國家重點專利技術已達百余項,新技術新產品累計獲得了10余項國家級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等獎項,新品推出速度達到甚至超過國際水平,在各級產品中構建了差異化領導地位。
16噸—80噸產品創新運用“圓弧型緊湊式臂頭、全覆蓋圍沿、整機優化”等數十項先進技術,成為引導國內外各細分市場需求的主力機型。擁有汽車式底盤、最新吊臂技術特征的100噸、130噸起重機,更引發了國際市場吊裝理念的變革。底盤懸掛系統、單缸插銷自動伸縮吊臂系統等高端技術的全面突破,使160噸、200噸、240噸、300噸全路面系列起重機得以全面逼退同級別進口產品。
“中國可以研制自己的百噸級高端產品!”徐工重型的成功還帶動了產業由“高能耗、小噸位、低品質”的低端價格競爭向追求“環保、大噸級、高可靠”的方向轉變。
“以產業多元化推動核心技術深化發展”。2006年,徐工重型開始全面推動以臂架機械為主體的產業多元化發展戰略,借助起重機強大的規模優勢和市場影響力,有步驟地對泵車、履帶吊、舉高消防車三大延伸產業實施專業化剝離,不斷深化在泵車布料桿結構型式、履帶吊超起裝置、消防車雙伸縮臂折疊臂架結構等核心技術成果,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豐滿了三大產業主力機型、40米泵車最優的適用性、450噸履帶吊最強的吊重性能、68米登高消防車“亞洲第一高”以及高端技術運用,確立了各自獨有的市場和技術地位,也推動了起重機在結構應力分析、液壓電氣控制等基礎技術的深化與拓展。
品質規模構建全球市場新局
2004年徐工重型的產銷量已達到“全球第一”的水平,但呈現的是往中國市場一邊倒的狀況,國際市場依然在德、美、日三大企業的強勢掌控下。
“如果不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即便是在全球市場需求潛力最大的中國市場當冠軍,也依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最大’”。
根據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國際化發展思路,徐工重型全面更新制造系統,加快對專業客商技術改進需求的反應速度,提高規模運營品質,“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成效顯著”。
持續投入,打造世界級品質的制造系統。徐工重型持續實施高效率技改投入,使工廠面積擴展到35萬平方米,引進了80多套高端進口數控設備,全面理順大制造流程,重整工藝布局,實現了板材加工數控化、焊接手段自動化、裝配、涂裝流水作業、檢測手段高端化的變革。通過引入在行業頗有爭議的ERP信息管理系統,在“工程機械不可能實現信息化管理”的質疑聲中,徐工重型實現了精益生產在信息化管理基礎上的建構,推動采購計劃與生產計劃的高效銜接,使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達到了統一順暢。
2006年底徐工重型再次梳理流程,重組機構,將工藝管理納入制造大系統,實現了設計與生產的完全融合,形成科學的、高品質、高效率的制造平臺,整個制造系統邁上了世界級的高度。
持續改進,以最快的速度優化產品品質。2005年徐工重型迎來了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際高端客戶的大宗定單,同時也迎來了企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產品改進改裝工程。
“這等于是對整個技術系統設計資源的重構,但這肯定是品質升級的機會。”在行業廠家全力搶抓需求高峰期的時候,徐工重型抽調精干專業人員,沉下心來,積極研究并滿足國際高端客戶對產品的各類改進改裝需求。到目前為止,徐工重型已完成來自澳大利亞、巴西、新加坡、韓國等發達國家的改進改裝需求累計達300余項次,贏得了用慣“德國制造”的國際客戶的好評。2006年底,徐工重型起重機、泵車順利通過歐盟CE認證,一舉拿下奧地利、荷蘭、德國、美國客戶共百臺定單,貼有徐工標志的“中國制造”將全速進入國際巨頭的“家門口”。
“在規模拓展的同時持續提升運營品質”。作為整個工程機械行業300家主機企業之一,做大做強,始終是徐工重型的追求。
徐工重型在業內是第一家突破10億元規模的企業,也是第一家突破20億元、40億元、60億元的企業。目前,企業已經運作在80億元的規模之上,為了保持企業運營效率和反應速度,推行戰略內審管理,圍繞公司“十一五”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的市場、質量、技術創新等七項職能戰略縱向承接市場目標,橫向之間相互促進,將經營壓力分解到了每一個崗位,實時監控各個職能的作用效果,使企業各方面資源全部集中到推動戰略發展的快速響應上。
2007年一開局,徐工重型創下開門紅新業績,以單月銷量700臺、銷售收入7.2億元創下全球新紀錄。
張玉純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得以發力全球市場的強大后盾,推動本土產業規模品質的全方位提升,是民族工業在全球市場勝出的關鍵:“根據王民董事長的國際化發展思路,到2010年,徐工重型的戰略發展目標是100億元的銷售收入和同等級的運營品質,國內市場占有率為60%,國際市場希望達到30%以上。”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