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一百多年前,剛剛“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西方的制造技術稱羨不已。
先賢們也許沒有想到,百余年過后,三一自主研發制造的裝備不僅在裝備中國,而且開始走向五洲四海,實現著自身“品質改變世界”的夢想。
英國《金融時報》驚呼:“三一正在征服全球工程技術心臟地帶,已經開始令德國同行們集體側目!”
“三一的目標是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實現相關多元化發展,致力于綜合國力的提高。”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如是說。
創新提速“中國制造”
2010年7月2日上午,寧鄉起重機產業園。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湖南省委書記周強為三一自主研制的千噸級起重機剪彩。那一剎那,總理自豪地笑了,在場的每一個三一人也都感受到了無上榮光。
據介紹,三一千噸級起重機SAC12000最大起重力矩為3400噸米,全伸主臂長102米,起重性能、起升高度均為行業第一。業內人士指出,千噸起重機的面世,標志著中國汽車起重機的研發和制造水平已具備與世界一流起重機制造商在全球范圍內同臺競技的能力。
事實上,這絕不是三一重工第一次讓世界震驚。
在三一,自主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如果用創新來度量三一,我們會發現三一上下有著一種難得的共識,這種共識最終匯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撐三一加速走向世界級企業的夢想。
三一擁有中國最強大的工程機械研發隊伍,研發人員6000多人,他們夜以繼日,為三一產品推陳出新出謀劃策。同時,三一在日本、德國、美國等機械制造大國均設有研究院,這里云集了行業內頂尖的專家。
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創新能力,三一為“中國制造”贏得巨大聲譽,一批高附加值的產品叫響國際:有著“中國泵王”之稱的混凝土輸送泵,一再改寫混凝土輸送高度的世界紀錄;三一自主研發的履帶起重機多次運用于核電站穹頂吊裝,其最大起吊能力達到了1600噸;值得一提的是,被稱作“神州第一吊”的SCC4000型履帶吊,代表著“中國制造”參與到智利礦難救援工作中,為中國贏得榮譽……
“世界首臺”、“世界首創”、“自主品牌”成為2010年外界稱譽三一的流行用語,這其中彰顯了三一邁向世界級企業的雄心和底氣。更為重要的是,三一迅猛的科技創新勢頭產生了“鯰魚效應”,使其與其他國內工程機械巨頭一起,加入到與國際巨頭的正面競爭中去,引領著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革新。
核心競爭力的“加速度”
2010年末,正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們都被這樣一則招聘信息所吸引:位于上海的三一能源機械有限公司大規模招聘各個專業的工科畢業生,此外還提供包括營銷、物流、管理、財務等上百個職位。這似乎預示著三一再次將觸角伸至了鮮有國內企業涉足的高端透平機械領域。
不僅僅是透平機,三一在立足工程機械的同時,近年來逐步進入煤炭機械、風力發電、精密機床等領域,并收獲了不錯的業績。據悉,三一電氣不僅掌握了風機整機制造技術,還掌握了增速機、發電機、自動控制系統、葉片等幾乎所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
而從誕生第一天開始,就肩負著打造國際一流機床歷史使命的三一精機,也已在上海市臨港開發區投資建設。據悉,三一精機將打造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床生產車間,和世界一流水準的恒溫加工裝配車間,通過最先進的生產管理和精湛裝配工藝以及每年持續高比例的研發投入,研制世界級的精密機床,形成三一精機機床產品核心競爭力。“三一精機瞄準的是中國每年150億美金的進口市場規模,針對性地發展三一精機特色機床產品,并逐步替代進口。”向文波表示。
向文波告訴記者,三一希望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盈利能力,這是三一的核心競爭力。三一的目標是,產品的核心零部件由自己保供,解決中國工業核心部件的難題。
“三一的目標是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實現相關多元化發展,致力于綜合國力的提高,國家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向文波表示,“譬如,三一進入精密機床行業,這塊業務規模并不大,但三一希望生產出世界級的精密機床,解決中國工業的‘母機’難題。”
要在世界贏得尊重
2010年以來,三一所處的工程機械行業在國家經濟刺激計劃與高鐵建設的影響下,增長加快。旗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600031)財報顯示,前3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5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2.45%;凈利潤44.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4.70%,受此影響,其股價在10月21日飆至42.90元。至此,三一重工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中首家市值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三一的精彩還在后面。到2015年,三一要實現銷售3000億,進入世界500強。”梁穩根董事長的目標清晰可見。
盡管2010年相關數據尚未出爐,但是業內人士仍然迫不及待地對三一的發展看好:美國在戰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快速發展,造就了卡特彼勒,使之成為工程機械巨頭;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與國家建設密切相關的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三一不僅不能錯失發展良機,更要積極進取,通過技術引領,為中國制造在世界產業舞臺爭得地位,贏得尊敬。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