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再造一個杭齒前進
近幾年,杭齒前進的經營業績穩步提升。2009年,公司主營收入17.95億元,凈利8523萬元。去年前三季公司主營收入即達到17.31億元,同比增長17.97%;凈利1億元,同比增長56.8%。公司將于3月1日公布2010年度年報。
除了風電增速箱項目,公司上市募集的資金還將投向另外三個項目,分別是年產100套先進船舶推進系統及800臺高精船用齒輪箱項目、年產1.2萬臺電液控制變速箱產能擴展項目、重型及特種車輛自動變速器技術研發項目。“如果沒有上市,沒有那么多的資金,我們不可能同時搞那么多項目。”馮光說,“通過上市,我們有信心,未來五年(也就是到‘十二五’末)再造一個杭齒前進,包括生產規模、經營規模、盈利能力等各方面。”
公司去年三季報顯示,船用齒輪箱是公司的第一大主營業務,營業收入占比達到54.91%;工程機械變速箱是公司的第二大主營業務,營業收入占比為42.76%。“2011年,船用齒輪箱仍將穩定發展,但工程機械變速箱將超越船用齒輪箱,成為第一大主營業務。風電增速箱雖然現在占比不大,只有幾個百分點,但到‘十二五’末,這一主營業務將超越船用齒輪箱和工程機械變速箱,成為第一大主營業務。”馮光說。也就是說,到“十二五末”,杭齒前進將形成主營業務“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格局。
專家觀點
“老黃忠” 轉型大戲照樣精彩
楊軼清(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
2010年,杭氧、杭齒、杭鍋這幾個年紀都不小的“杭”字頭老工業企業接連上市,對于一大批類似企業是很大鼓舞。當然,對晚輩企業更是鞭策:老企業都能有如此活力,我們有什么理由暮氣沉沉,不創新呢?
可以發現,傳統的老國有企業、老工業企業的靈活性正在不斷增強,身手開始敏捷、反應迅速,劣勢和短板正在不斷補上。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民營企業正在遭遇人員流動性過大、用工荒、招工難等眾多問題;這反而是老的國有企業的長處,在員工文化建設上長期投入,員工流動性大、職業經理人頻繁流失的情況較少。
這些老國有企業、老工業企業身處競爭性行業,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如果只是“吃老本”就走不了多遠。但是這些“老樹”樹根扎得很深,樹根很強壯,盡管一度出現不景氣,但是只要嫁接上新的管理、理念等新“枝條”,絕對有可能比剛剛成長兩三年的“小樹”長得更快。關鍵就在于,肯不肯邁出新步子,嫁接上新“枝條”,轉型升級。
新聞大局觀
杭州裝備制造
向高端進發
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軌道交通、智能制造前景最佳
“到‘十二五’末,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節能環保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位將進一步增強。”面對記者,杭州市經濟委員會主任趙紀來如是說。
十二五開局之年,杭州著力打造支柱產業之一的裝備制造業邁向高端。根據專家形成的論證意見,到“十二五”末,杭州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航天航空配套件、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四個領域。加快飛機配件、機場專用裝備及港口機械,傳播和海洋工程裝備,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大型成套設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及大型鑄鍛件等16大類產品制造業發展,大力發展研究設計、系統集成、工程總包、倉儲物流、售后服務、回收再制造等裝備制造服務。到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年平均增長12%以上。
在杭州,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一次次地創造了“浙江制造”的新紀錄:“西子聯合”以一級供應商身份參與國家大飛機項目非氣密性艙門等零部件的研發和制作;“中高曼恩”首臺4500千瓦、6120馬力大功率重型發動機成功交付使用,中國巨輪從此有了“浙江動力”……
力爭上游、邁向高端,裝備制造的大平臺也正在加速跨越升級,一個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臨安經濟開發區,世界空分設備領先制造商杭州制氧機集團、國內第二大叉車制造企業浙江杭叉工程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內數控機床一流企業杭州鳳起機床有限公司等重量級裝備制造企業,從主城區搬遷出來后,原先被束縛的發展能量得到了急劇釋放,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做大、做強機遇。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