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關于全球知名品牌市場布點的分析報告顯示,CIFA產品最具影響力的市場主要分布于歐洲:在意大利本土,CIFA混凝土攪拌車、混凝土泵車擁有超過70%的份額;在比利時、希臘、羅馬尼亞和馬其頓等國,CIFA也是市場領導者的角色;在西班牙、丹麥、比利時、芬蘭、愛爾蘭、瑞士、俄羅斯、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等國,CIFA掌控超過15%的市場份額。根據最新公布的一份統計,CIFA旗下的獨立經銷商及代理機構,對70多國混凝土機械市場具有影響力。
“2008年,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形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雖然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普遍出現產能過剩,但如果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慮,歐美發達國家的工程機械巨頭們出于成本壓力而調整產業結構,將一些基本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面臨著極大的市場機遇,完全有可能實現由行業的追隨者向全球領導者的角色轉變,把握全球工程機械市場格局轉換的時機,積極整合全球資源。”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如是說。
此外,若中聯重科收購CIFA的話,雙方具有很大的互補性。
首先,雙方的業務覆蓋區域和產品線互補。中聯重科能夠帶來制造業的豐富經驗和雄厚實力,這將為CIFA創造良好的機會,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同時,中聯重科還能帶來充足的資源,幫助CIFA進入新的市場。
其次,CIFA具有品牌知名度優勢。中國混凝土機械產品在品牌知名度、用戶認可度方面,在中國以外區域還落后于歐洲同業的領先制造商。中聯重科收購后將繼續利用CIFA品牌知名度優勢,實施“ZOOMLION”與“CIFA”雙品牌戰略,細分客戶群,更好地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
此外,在采購成本方面,二者規模采購降低成本;在產品技術方面,CIFA可以提高中聯重科的技術水平;在產品制造方面,中聯重科的巨大產能促進CIFA規模和利潤的同步增長。
正如國內媒體對此次并購的解讀:“中聯重科收購CIFA和其他國內企業在國外開設海外工廠有著本質區別,一方面,立足了國際市場和走在了技術開發的最前沿,解決了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很難進入歐美市場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歐盟實施貿易壁壘的時候,作為歐盟國家的企業卻可以大大方方地規避貿易壁壘帶來的阻隔。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歐美企業多年建立的信用體系贏得市場廣泛信任。”
二問:“我們的投資公司還是對方的投資公司?”
根據并購協議,中聯重科與CIFA總額達5.11億歐元的收購案,2.71億歐元由投資各方注入,余下的2.4億歐元則通過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牽頭的銀團貸款籌集。現金支付部分中,中聯重科以1.62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億元)間接獲取CIFA60%股權,共同投資方弘毅持股18.04%、高盛持股12.92%、曼達林持股9.04%。
按照中聯重科與三家共同投資方的約定,在并購完成三年之后,中聯重科可以隨時以現金或中聯重科股票的方式購買共同投資人手中的CIFA股份,價格為投資價格加一定溢價。這相當于用40%的股權空間換取了3家共同投資方對其在未來3年的全力支持。
“中國企業在尋求海外并購時,與合適的合作伙伴一起出海,將會有很好的協同效應。”曼達林基金創始合伙人傅德拉認為,在中聯重科成功收購意大利機械制造商CIFA的過程中,三家共同投資人的結構非常有效。
2008年1月,中聯重科考慮收購CIFA。隨后,中聯重科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純新迅速約見了中聯重科的第二大股東——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邱中偉、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討論是否出手并購。接下來,詹、邱、趙三人同赴意大利,約見了CIFA公司的股東律師和高盛等投行。
在這一過程中,與中聯重科有著密切業務來往的國家進出口銀行把曼達林基金推薦給了詹純新。由于弘毅和曼達林、高盛做的都是私募股權投資,溝通都很順暢,三家共同投資人的結構迅速搭建起來。
弘毅投資本來就是中聯重科的股東,其對企業的發展戰略、并購價值以及合并后中聯重科與CIFA所能產生的協同效應理解得最透徹。曼達林是一家中意基金,其三大出資人分別是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以及意大利第二大銀行的圣保羅聯合銀行,曼達林的幾位創始合伙人在意大利和歐洲有超過25年的私募股權、金融從業經驗,是相對了解中國國情的意大利本土團隊。高盛集團是一家具有全球投資經驗的純國際化基金,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
這樣,中聯重科與在國際并購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弘毅投資、高盛、曼達林基金聯合對CIFA展開收購。
業內普遍認為,這樣的結構有兩大好處:一是弘毅投資不僅可作為財務投資者,提供財務方面的支持,而且憑借與中聯重科的關聯關系和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對未來與CIFA的整合提供全面支持。
二是弘毅投資作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本土基金之一,又邀請來具有全球投資管理經驗的高盛以及意大利本土曼達林基金作為共同投資方,這樣就組成了既熟悉中國國情,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投資組合,構建成了“文化緩沖空間”, 從而使兩家存在巨大文化差異的企業可以漸進、有序地在磨合中融合、在融合中整合,保證重組順利進行。
其實,除了“文化緩沖空間”,合理交易結構的選擇,也是四方聯合收購為中聯帶來的重要增值服務。在并購交易中,結構設計非常重要,必須要考慮到共同投資人在公司的未來成本,考慮到投資資金進入歐洲、紅利回流的便利性,要根據國際間的稅務規定做最合理和有效率的稅務安排。
據介紹,在中聯并購CIFA的過程中,無論是發債、借款還是直接持有CIFA股份,都通過一家在香港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B進行,而B的股東除了弘毅、高盛、曼達林之外,中聯香港控股公司在港設立的全資子公司A持有其60%的股份,中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則是中聯重科的全資控股子公司。
現金部分除中聯重科出資的1.626億歐元外,三家共同投資人要掏出1.084億歐元。三家投資人的私募股權投資背景以及與金融機構的密切關系,除直接為中聯重科提供資金外,也幫助其做各種融資安排。
“這一結構充分展示了詹純新先生的智慧和謀略,全部風險被鎖定在1.6億歐元,而收益則放大到整個企業,充分的調動和利用了各種資源,實際的收益將無可限量。這是一個優雅的結構。”一位QFII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同時,為了在把股權回售給中聯重科的時候賺取差價,高盛和弘毅也會盡力協助中聯重科的管理層將收購后的企業整合做好。”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員羅曉春說。
中聯重科不對共同投資人收益保底,使得共同投資人有了共同努力做好CIFA的壓力。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使中聯重科與共同投資人形成了一致的利益取向。
三問:“你們主要看上它們的核心技術是什么?”
2010年1月,春寒料峭,經過一年時間的肆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正漸漸隱去。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春賢一行來到位于長沙的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進行考察調研。
“CIFA對中聯的發展有什么實實在在的作用?一直是我最關心的問題。現在看來,收購CIFA,就是再多十個億也值得。”在麓谷工業園剛剛落成不久的CIFA供應鏈中國基地,生產線上停放著眾多CIFA產品。在對比CIFA產品與中聯重科產品的各種細節后,張春賢說:“要在鋼結構、電液控制系統優化等方面仔細對比技術差異,充分研究、吸納、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增強我們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我在發言中,特別提到了企業‘走出去’應當掌握核心技術,尤其是要通過靈活的人才機制,不斷引進和培養掌握核心技術的人。”回憶起總書記“三問中聯”,龍國鍵說。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建設部建筑機械研究院,擁有50多年歷史,1969年備戰遷到了湖南,當時只是一個200人的研究所。1992年,為探索應用型研究院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徑,時任科技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研究院7名科技人員,創立了中聯重科。
1992年建機院年收入只有300多萬元,但2009年中聯重科的收入達到了337億元,利稅42億元,增長了1萬多倍。目前,中聯重科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領軍企業,并躋身全球工程機械企業前20強。其生產經營基地分布于中國湖南、上海、陜西以及意大利米蘭等地,已在國內外形成12大產業園區,總面積達540多萬平方米。
“我們所處的建設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產業。伴隨著建筑業特別是國家城市化和重點建設工程不斷發展,建設工程機械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龍國鍵在發言中指出。
以中聯重科創業的第一個產品混凝土輸送泵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95%的市場份額。針對此種情況,上世紀80年代建設部安排研究院幫助兩家企業引進此技術,但企業引進后沒有認真消化吸收,長期不能掌握核心技術,更談不上創新提升,也無法打破外國泵的壟斷局面。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科研體制改革,研究院引入生存倒逼機制,成立中聯重科生產混凝土泵。當時由于國內混凝土配比不規范,進口產品只能泵送按嚴格標準配制的“細糧”,中聯重科認真研究了引進技術的訣竅,在外國泵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逐步形成更適應國情、能吃“粗糧”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了泵送效率。
“當時我們的產品利潤雖然是成本的2倍,但價格只有進口產品的2/3,施工企業更愿意買我們的產品。”龍國鍵說。
2000年,中聯重科又以“高濃多相混合料輸送成套設備”項目上市融資,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產能,提高質量,2009年,混凝土輸送類產品銷售達80億。
“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收購國外企業,都要掌握核心技術,尤其是要通過靈活的人才機制,不斷引進和培養掌握核心技術的人。”發言中,龍國鍵強調。
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了意大利CIFA公司后,發端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向全球蔓延。由于國外、國內技術團隊充分協同,跨國整合技術資源,中聯重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多種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開發。CIFA在歐洲同行中將率先扭虧為盈,走出低谷,大大提振了意大利員工的信心。
2010年9月,湖南省委書記周強率領湖南省高級代表團在意大利訪問期間,專程考察了中聯CIFA公司。考察中,周強了解到, CIFA與當地大學開展碳鋼技術合作,研發出臂架更輕、伸展性能更好的新產品,成為進軍歐美工程機械市場的拳頭產品;中聯重科則將CIFA強大的研發優勢與自身制造優勢、市場網絡與資本實力充分結合,在長沙高新區建設新園區,競爭優勢更加凸顯。
“中聯重科并購CIFA以來,攜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在品牌、技術、質量控制、企業文化等方面與當地企業實現了資源共享,協同效應充分顯現。事實證明,這一輪國際合作效果明顯,合作潛力巨大。”
“你的發言很好”,“我覺得你說到了點子上”,在得到三個問題的答案后,胡錦濤說:“我們現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發展壯大,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產品,有了好的產品,才能有市場,有了市場才能有發展的主動權。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不斷地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
“作為企業界人士,我們會密切關注高新技術和新興戰略性產業,利用可以利用的新成果,科學決策,介入新興戰略產業,改進提升現有產業,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把企業的自主創新搞好,為國家戰略服務。”龍國鍵說。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