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而來的2個含金量極高的獎項,讓三一人的年關顯得格外喜慶。從易小剛榮獲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到科技創新平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個影響行業,令世人矚目的獎項,充分彰顯了三一的創新能力與實力。
“過去,我們依靠自主創新才突破重圍取得了發展。未來,我們也只有依靠更加積極主動的創新,才能做大做強,走向世界。”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如此說道。
國家解讀,最有力的正名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對被授予者只授一次,為終身榮譽。此次表彰人數不超過1000名,從中產生的“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已足見含金量,易小剛笑得自信從容。
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獲獎,是國家對于三一這個企業的系統創新工程的獎勵,是對三一整個企業創新能力的認可,其意義已完全超過對單個技術的獎勵。截至目前,全國僅有21家企業獲得該獎項,三一是其中唯一一家工程機械企業,這也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獲得的國家級最高榮譽。
記者還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2009年,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來到三一,全面考察了解后,曹部長主動提出,三一的創新已經具備申請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資格,可以成為企業創新的一個典范。于是,三一才積極準備資料,也終于不辱使命。
“三一的發展完全就是依靠自主創新。”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的口氣不容置疑。
從優秀個人到優秀組織的創新獲得肯定,經過13年的努力,三一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最權威的解讀,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進步,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
創新 企業發展最快最穩的方式
向文波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在全球工業領域,中國真正取得成就,并在全球范圍內打響品牌、具有競爭優勢的,工程機械行業應該屬于其中一個。
三一的銷售數據顯示,從2005年的近60個億到2010年突破500億,五年來,三一集團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率超過50%。三一重工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每年增長超過90%,利潤總額增長超過70%。
無論是創新能力、經營規模、盈利能力還是市值,三一已經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從全球來說,五年來三一重工股東回報率排名第五。
上個世紀90 年代,國外品牌壟斷了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我國混凝土機械95%為進口產品,大噸位履帶起重機械、挖掘機械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同時國外廠家設置技術壁壘,獲取壟斷利潤的同時,致使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產業發展受限,無法參與國際競爭。
進入工程機械行業,三一一開始做的便是進口替代,并將混凝土產品做到了世界第一。依靠創新,取得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三一拖泵創造了492米的混凝土泵送新高度,并且是“樓建到多高,泵就能打多高”,三一泵車的臂架由37米做到了世界最長的72米。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三一有著體制靈活的獨特優勢,但也存在著一些劣勢。與大型國有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企業規模相比,向文波認為,民營企業去兼并重組一家企業,都有可能面臨很大的政治、法律風險,動不動就可能惹來麻煩。同時,兼并重組也可能給民企帶來更大的財務風險。 “通過創新自主發展,才是企業發展最快最穩的方式。”向文波表示,三一只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
事實證明,這條路無疑是正確的。創新帶來世界一流的產品,也改變著行業的格局。如今,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從1999年的5%躍升到95%,三一品牌達到了近60%。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的開發,在維護產業安全的基礎上,有力支撐了三一的健康快速發展。
高品質的產品帶來三一高的盈利能力,企業就有更多的錢投入技術改造、投入創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沒有創新 就沒有國際化
走向世界,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國內企業,在國際化方面做得較好的有華為、振華港機、中集集團,這些企業無一不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如果沒有核心技術,想要進軍國際市場,那是一句空話。”向文波表示,只有走出了一條不靠技術引進、堅持自主創新的路子,才能在國際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向文波說,中國的技術人才和素質以及敬業精神,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可比擬的。并且三一在創新上的投入也是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三一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而行業平均水平只有3%左右。“三一的創新能力無與倫比。” 產品銷售的國際化還只是第一環,通過持續創新,實現研發、服務、人才、文化的本土化,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三一創新的動力,并非僅僅來自金錢、盈利,而有著一個更血性的基因。受湖湘文化“先天下之憂而憂” 的影響,發源于瀟湘這片熱土的三一,以不斷的研發創新,踐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與膽識。向文波表示,工程機械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力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三一要做的就是“解決中國企業最需要解決、最迫切解決的問題”——轉變發展方式,提升中國裝備制造的世界地位。
這樣一種思想,貫穿著三一每一個五年規劃。“用高品質的產品,改變世人對中國產品品質低劣的世界形象”。遠大的使命感,讓企業的創新更有力量。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