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論資排輩,實行“唯能力論”
專訪三一集團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劉永紅
記者(以下簡稱記):劉院長,您好。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剛剛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您全程參與了這個項目的申報過程,請問這次獲獎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劉永紅(以下簡稱劉):獲獎的意義在于表明三一走到今天,其獨特的創新之路是相當成功的。2010年12月6日,我們的首席科學家易小剛先生光榮當選“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現在我們的創新平臺又獲得了國家的肯定,從個人到整個企業,連續的獲獎絕不是偶然。創新平臺建設包括制度、文化、人才培養、知識產權與標準、產學研等多方面,它有著自己非常獨特、系統的一面。
記: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才能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方面,我們三一有什么獨特的做法?
劉:首先,我們對創新的投入是不設限的。要人,上;要錢,給。其次,在三一,沒有創新指標的產品不準立項,沒有專利的研發人員不能晉升。
我們還有嚴謹的職稱評定體系、有完善的產品開發制度、有獨特的技術創新體系。
公司還成立了技術創新管理委員會,由集團總工程師擔任技術創新管理委員會主任。同時,三一制定了《專業技術創新管理辦法》,技術人員必須參與創新。
我們鼓勵全員創新,對每一位提出創新建議的員工給予獎勵,創新建議一旦被采納、實施,根據產生的效益再次進行獎勵。這都是一種很好的制度型配合。
記:好的制度會形成一種好的行為習慣,好的習慣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優良的文化。三一的創新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劉:概括來說,就是“以人為本,張揚個性,寬容失誤”。我們的研發人員在公司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尊嚴。這體現在我們的薪酬體系、項目激勵、晉升通道等諸多方面。
在這里,我想著重提出一點,就是三一的創新文化是打破論資排輩,實行“唯能力論”。三一的領導是對工作負責,不是對關系負責。誰跟誰關系好無關緊要,能不能干成事才最重要。
其次,在三一禁止說“國外也是這么做的”和“國外還沒這么做過”,意思就是國外是這么做的,并不代表是最好的;國外沒這么做,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做。三一反對模仿與追隨,鼓勵學習與超越。
同時,我們有研發人員自己的節日——三一科技節,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大學——三一工學院。總而言之,三一是一個非常有活力、有能力的企業,這是我們文化很大的特色。我們還有良好的創新氛圍,一邊學習、一邊創新、一邊發展。
記:除了制度,人也是創新的關鍵要素,三一怎樣建設創新人才隊伍?
劉:三一一直在建設學習型的研發團隊,這是我們人才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首先,我們對新入司研發人員有全系列的崗前培訓,他們必須深入生產、服務一線鍛煉;所有新入司研發人員必須配備中級職稱以上帶崗老師,并對帶崗老師進行考核。
其次,我們組織了大量的培訓,研發人員要定期學習先進的研發手段、研發知識。工程師每年要進行考試。
最后,我們還有領導力的培訓,我們培養了兩類人才:一類是專家型技術人才;一類是管理型技術人才。公司還制定研發人員免費送讀制度,實行技術職稱與管理級別對等。在三一,研發人員從來不說自己沒有機會,我們給研發人員的進步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記:成為世界級企業,是三一人的共同使命。在這方面,創新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們做了哪些工作?
劉:三一一直著力于建設國際研發平臺。目前,三一正充分利用外部的專家力量,組成國際研發團隊,并進行嚴格的分工。有了國際研發團隊的保障,才能為世界級企業提供動力。創新是三一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要成為世界級企業,不依靠創新是不行的,不創新只能是落后。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