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至6日,在廈門舉行的全國首屆工程機械修理工職業技能競賽中,徐工集團一鳴驚人,10名選手在總共三個競賽組別的比賽中全部獲獎,囊括汽車起重機組前5名,裝載機組前5名,挖掘機組獲得第3、6、8、9、10名,其中徐工員工劉文生還在三個組別第一名的加賽中勝出獲得總成績第一名。
徐工取得的優異成績在賽場引起巨大震動,各單位領隊和選手在向徐工表示祝賀的同時,紛紛打聽其中的原因和“秘笈”,為此記者也專門走訪了徐工集團有關領導和部門一探究竟。
秘笈一:培訓,提升員工技能水平
2010年4月的一天,一場別開生面的“導師帶徒”儀式在徐工舉行,幾十名工人技師與年輕員工簽訂合同書。
“導師帶徒”這一傳統形式在徐工已堅持了近10年,企業內部共結成694對師徒對子,使一些擁有技術絕招的技師把絕招傳下來,提升了優秀技師“傳幫帶”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這只是徐工眾多人才培養的方式之一。徐工建立了由49名企業專家、高級技師組成的,徐工集團高技能人才專、兼職培訓師隊伍,建立終身教育長效機制,形成了“一個重點、兩個突出、三個結合”的培訓特色:在培養的對象上以中、青年生產技術骨干為重點;在培訓的內容上突出技能、突出解決現場問題的能力;在培訓的方式上靈活多樣──脫產培訓與業余培訓相結合、委托培養與聯合培養相結合、規范性培訓與適應性培訓相結合。
僅2009年以來,企業投入的培訓經費共3299萬元,占工資總額的比例為2.5%。開展了788項專業技能培訓,共52165人次參加了培訓,平均每個技能工人一年參加培訓五次以上。
秘笈二:激勵,營造重視人才氛圍
2011年2月8日,徐工集團隆重召開表彰大會,一次性拿出52萬元,對在參加全國、省、市職業技能競賽中獲獎的101名員工進行表彰獎勵。獲獎員工披紅戴花,接受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親自為他們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金。
徐工專門制定文件,對在國家級、省級、市級、集團技能競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技能人才分別給予50000元、10000元、2000元和1000元不等的一次性獎勵,對于其他獲得規定獎勵名次的人員依次按0.8的系數給與一次性獎勵。公司內形成了“逢一必奪、逢冠必爭”的良好企業文化
為使更多的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徐工集團制定了專門的《高級技能人才管理實施辦法》、《技師、高級技師評聘實施辦法》,明確了申報標準和待遇。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每月分別享受企業津貼,突出貢獻者還可獲得相應的政府津貼。
1996年,徐工建立徐州工程機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成為全國行業首批職業技能鑒定點。2005年以來,已成功鑒定5701人,每年鑒定人數占技能員工總人數的比例達5.8%。
集團還在徐工高級技工學校設立了“董事長獎學、助學金”,首批資金來源為“徐工”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而獎勵集團董事長王民及經營班子的20萬元獎金。至今共資助獎勵62.5萬元,有751位優秀及家庭困難的徐工技校學生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成就了高技能人才的職業夢想。
[next]
秘笈三:技校,建設人才培養基地
徐工集團始終將高技能人才培育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992年就投資創建了徐州工程機械技工學校。
徐工技校以其畢業生近100%的就業率遠近聞名,每年招生都幾乎會被踏破門檻,畢業生更是各大企業的“搶手貨”。
作為徐工集團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徐工技校以“依托徐工、面向徐工、效力徐工、服務社會”為辦學宗旨,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現代焊接技術、數控編程與加工、數控機械加工技術、裝配調試與維修、液電裝配、機電技術、高級鉗工、鉚焊技術、涂裝技術等11個專業,建成了一體化的產業化實訓基地。
作為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的“全國青工技能鑒定示范單位”,徐工技校2010年4月又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為“高級技工學校”,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辦學的首個國家級高級技工學校。
18年來,徐工技校為徐工集團輸送了6500多名優秀的中級工以上技術工人,其中高級工900多人,使技師在技術工人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滿足了徐工對高中級技能人才的需求。
秘笈四:練兵,架起人才成長階梯
電焊工比武、調試工比武、女行車工技能大賽、裝配工技術競賽、計算機操作技能比賽……走近徐工,公司級、分公司級、分廠、工段、班組各個級別、各工種技能競賽的技能競賽和比武在徐工已是“家常便飯”,幾乎在徐工的每個周末都要熱火朝天地舉辦。
技術比武、技能競賽等練兵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技術工人學習技術、勇爭一流的熱情,檢驗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成效,一大批能工巧匠脫穎而出在生產崗位成為“金藍領”和頂梁柱。通過崗位練兵選拔出優秀員工,參加全國和省市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讓技能員工在競賽中充實技能,服務企業,架起成才的階梯。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表示:在徐工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上,高技能、高素質技能人才,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繼續譜寫徐工奔向世界級企業的輝煌未來。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