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對外透露,我國軸承行業2010年銷售收入和利潤增幅均超三成。不過,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1年軸承行業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軸承行業的增速將會有所減緩,值得軸承企業重視。有軸承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以能源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正值發展高峰,如果能借力能源裝備等下游行業,實現高端軸承的技術突破,則會大大提升軸承業發展水平。
我國自主研制的核電配套軸承
“十二五”向高端軸承進軍
根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方面的數據,軸承行業2010年主營業務收入將會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200億元,增速會達到30%。其中,小型軸承需求量大增,預計全年軸承產量會達到150億套,同比增長36.36%。
我國自主研制的核電配套軸承
據了解,2010年全國軸承行業的龍頭企業研發了十三個關鍵領域中106種重大技術裝備的配套軸承528種,年新增銷售收入92億元,產品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包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風力發電機組偏航、變漿軸承,核電站二級泵軸承,大功率機車軸承,超精密級森吉米爾軋機軸承,連鑄生產線扇形段軸承等,并且逐步實現了產業化。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發展重點是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提高重點主機配套軸承的市場占有率,向高速鐵路客車軸承、大功率風電軸承、精密數控機床主軸軸承、大飛機軸承等高端軸承市場進軍。
支撐能源裝備國產化
瓦軸集團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軸承是裝備制造業中重要的、關鍵的基礎零部件,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水平、質量和可靠性,但我國高端軸承如高速高精密機床軸承、能源配套軸承等目前主要依靠進口。
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雖然我國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速動車組技術,但是配套軸承的國產化應用仍是空白。目前,我國高速軸承大多只能滿足150-180公里的動車組,而歐美國家高鐵軸承能滿足時速350-400公里的需求。所以,目前國內時速為200公里以上的動車組配套的高鐵軸承基本依靠進口。
在能源裝備領域,軸承也是掣肘重大裝備國產化的一個關鍵零部件。
有風機廠商告訴記者,風電設備的惡劣工況和長壽命高可靠性的使用要求,使得風電軸承具有較高的技術復雜度,軸承和控制系統是公認的國產化難度最大的兩大部分。現在國家大力發展風電等新能源,但是國內企業無法生產高端風電軸承,只好進口軸承,無奈忍受高昂的價格,加大了風電設備造價,也制約了風電成本的下降。
在水電裝備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據了解,作為大型水輪發電機組中最關鍵的部件之一,推力軸承承受整個水輪發電機組轉動部分的重量和水推力,其工作性能不僅直接關系到機組能否安全運行,而且還影響發電機組的出力和效率。因此,大型推力軸承技術是1000兆瓦水輪發電機組研制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幸運的是,國內某企業不久前剛剛攻克了這一難關。
此外,深井鉆機轉臺軸承、海上鉆井平臺系列軸承等能源裝備軸承也亟待掌握其核心技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包括軸承在內的零部件制造水平的提升是重大能源裝備實現國產化和自主化的基礎。
著手解決行業頑疾
天馬軸承公司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說:“雖然預計今年軸承行業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軸承行業的增速將會有所減緩,但還主要是結構性的需求調整,像大型風電軸承等能源裝備軸承國內企業基本做不了。即使部分能夠生產的軸承,在性價比、高精度、低噪音、長壽命與高可靠性等方面與國外知名企業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果能在高端軸承上突破,國內企業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據了解,軸承和主機發展不同步是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由于高端裝備發展迅速,各類高端裝備的軸承臺架試驗等現代實驗手段投入過大而沒有跟上,導致軸承研發進展較慢,軸承發展沒跟上主機發展速度。
此外,行業標準缺失的問題也很突出。有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我國高鐵、風電等所需求的軸承基本全部依賴進口,除了缺乏核心技術問題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鐵、新能源產業所需求的高端軸承尚未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這也制約了高端軸承的研發。
有業內人士表示,高端軸承的突破需要有良好的平臺,依托相關項目。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上日程,高端軸承研發有望獲得一個難得的外圍環境。
工信部去年10月出臺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計劃通過3年努力,使得我國重大裝備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圍繞能源開發、新材料制備、節能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所需裝備,突破一批關鍵零部件發展瓶頸。
據了解,相關部門也正在組織和推動軸承企業和科研院所、軸承企業和主機用戶企業進行聯合攻關,加快大型風電軸承、高檔數控機床軸承等十六個關鍵領域高端軸承的延壽和提高可靠性研究。推進軸承鋼聯合研發,進一步完善產品科研和產業化試驗手段,從而加快十六大裝備領域配套產品的研發速度和產業化速度。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