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廈工第26次南極越冬科考人員陳遠嶸凱旋歸廈,他是福建省首個南極越冬機械師。
孤立無援的“白色沙漠”,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的氣溫,強達30多米每秒的大風,長達50多天見不到太陽的極夜,空間天氣信號中斷……在南極度過540天的冰雪生活后,昨日16時,廈工第26次南極越冬科考人員陳遠嶸凱旋歸廈,他不僅是廈門市、也是福建省首個南極越冬機械師。在廈門機場,陳遠嶸接受記者獨家專訪,講述科考隊員們在南極中山站越冬期間,工作、生活中鮮為人知的經歷和許多極地趣聞。
最寒冷:氣溫最低零下30多度
陳遠嶸身上還穿著南極科考的隊服,個頭高高瘦瘦的他,臉上十分黝黑。他告訴記者,南極環境惡劣,在去之前,他們還專程參加了野外試驗。
“越冬期間,刮了99天的大風,大雪共下了140天。”陳遠嶸說,中山站最冷的時候氣溫達到-37.5℃,室內溫度一般為15-20度,“溫度相差50多度,對皮膚的損傷特別大”。
陳遠嶸說,刮風時,最大風速34.3米/秒,出門要戴風鏡,人在戶外站都站不穩。由于紫外線很強,他們出門前還要全副武裝,抹上潤膚霜、唇膏、防曬霜。
大風雪讓中山站站區形成了多處雪壩,給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從宿舍去食堂,一個兩米多高的雪壩擋住了去路,吃飯前要先爬雪壩”。
最難熬:58個晝夜不見太陽
在中山站,陳遠嶸經歷了長達58天的南極極夜,“都是夜晚,見不到太陽”。加上風又特別大,越冬隊員們最擔心的就是火災,還有就是門被大風吹開,雪灌進室內。
這個時候出門相當危險,什么都看不見,很容易迷路。“曾經有一個來自日本的越冬隊員,出門喂狗,迷路走不回來,尸體一年后才被發現。這次,我們有一個隊員,陷在雪坑里,短短的兩百米路,一直爬,爬了一個多小時才爬出來。”
最艱辛:修理一條履帶要花五天
陳遠嶸1993年進入廈工,目前,廈工在長城站有3臺設備,中山站有3臺設備,雪龍船上還有2臺,他在中山站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設備的維修和保養,以及協助科考人員野外考察等。
設備在南極的使用頻率非常高,經常是人休息了設備還在運轉,出現故障要及時排除,“天氣很冷,維修時帶手套不好操作,等修好后手差不多快凍僵了”。
有一次,陳遠嶸維修一輛雪地車,只是一條很輕的履帶壞了,由于吊車不能使用,他得鉆進車子下面更換修理,“我用了5天,才把雪地車修理好,正常的話只要半天就可以完成。”
讓陳遠嶸自豪的是,一臺1990年帶去南極的廈工裝載機,10年了仍然是科考隊員的好幫手,“這說明我們廈工的產品過得硬。”
最意外:水里有企鵝糞便不能喝
“南極冰雪茫茫,你肯定不會想到,在南極還會喝水難。”陳遠嶸說,由于站點離海邊近,水有點咸,最哭笑不得的是,水里還常常有企鵝糞便,不能喝。
為此,科考隊員們不得不帶上機械,前往4公里遠的山上取水,“一次取七八百公斤水,用25升的桶裝滿,然后把水從山上運下來”。
中山站一年補給一次,其實,“雪龍”號送到南極的蔬菜、水果數量不少,但因為保存條件不夠,一些水分足的蔬菜、水果早早地就會壞掉。
蘋果保存時間最長,但時間久了水分也全流失了。陳遠嶸說,到了越冬后期,水果、蔬菜就成了奢侈品,“為了防止出現骨質疏松等情況,我們一天吃2片維生素和鈣片”。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