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在京召開。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管理司司長孫魯軍在大會上發言,他介紹了國家外匯管理局推出的一系列有關支持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他指出,外匯管理局將繼續秉承改革和創新,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下是發言全文: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應邀參加此次研討會。首先代表國家外匯管理局對此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同時,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按照大會組委會的要求,我主要就外匯管理改革和“走出去”外匯管理政策做一些簡要的介紹。首先,介紹一下外匯管理改革的相關情況。
從1994年以來,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改革。一是1994年初,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并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取消了外匯上交和流程額度制度,實行銀行結匯收回制度。建立了銀行間市場。1996年12月1號中國正式對外宣布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意味著中國從此不再對經常性的對外支付和轉移進行控制。2005年12月1號對人民幣匯率進行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調節的有管理的幅度制度。2010年6月19號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進一步擴大匯率的彈性區間。穩步推進基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通過減政放權,簡化和取消部分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下放審批權限,優化業務管理流程,使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大大提高。上述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在逐步摒棄計劃經濟管理手段和措施的同時,開始發揮市場機制對外匯資源的配置資源。二是根據國際收支的新形勢,尤其是國際收支出現持續順差的新形勢,通過減政放權,簡化審批手續,優化管理流程,逐步放松匯率限制,促進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三是在法律法規層面,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外匯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四是逐步構建起跨境資本流出入的資本預警體系。當前外匯管理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已經發生明顯變化。從國內來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對外經濟的開放度明顯加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實現跨越性發展,截止到2010年末,中國進出口貿易已經達到2.9萬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達到2600多億美元。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空間廣闊,應對跨境資本流動等外部沖擊緩沖的能力明顯增強。上述這些變化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要以全球化的視野和更加開放的姿態,重新審視外匯管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進一步穩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另一方面,我國已經從外匯短缺國家轉變為外匯比較充裕的國家,截止到2011年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已經達到3.04萬億美元,外匯風險承受能力明顯增強。同時,意味著外匯短缺時期形成的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的制度基礎和按照所有制實行差別待遇式的外匯管理的政策基礎已經不復存在。新的外匯收支形勢在客觀上要求我們改革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理念,實現外匯流入和流出的均衡管理,進一步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下一步,外匯管理改革將重點放在資本項目的改革。剛剛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改革或取消資本管制措施,降低管理成本,改善匯率體系的透明度和效率,促進市場主體在開放的環境下合理配置資源、分散風險和提高競爭力,并促進市場經濟健康和持續發展。二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發展戰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依照循序漸進、統籌規劃、先易后難、留有余地的原則,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三是要健全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的數據采集、監測、分析和預警體系,實現對跨境資本流動全口徑的統計、監測、預警分析,防范跨境資本流動的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