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技術,搞合資,此路不通。三一重工在起步階段發現,工程機械的所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歐美巨頭手中,巨頭們也不屑與當時的三一重工合作。不過,三一重工發現,西方的技術并不完全適合中國市場,自主研發的產品更適合本土市場。于是,自主研發成了不二選擇。
1994年以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機械產品相繼在三一重工問世。三一重工在中國市場挑戰國外品牌,捍衛民族工業,終于使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乾坤倒轉,中國品牌與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由當初的1:9變為9:1。
國際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正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技術革命。一場低碳經濟的爭奪戰逼近中國。
挑戰也是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創新驅動特征,而發達國家在這個新領域的優勢地位尚未完全確立。
絕不與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為此,中國政府和企業作出了非凡努力。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稱中國的“綠色大躍進”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最重要的事件”。近年來,中國在綠色能源生產和技術研發上的投入超過了其他國家;2010年,中國生產了全世界近一半的太陽能電池板;中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皇明、尚德、華能等一大批新能源企業抓住機遇,自主創新,實現了飛躍,產品具備了世界級競爭力。
正視差距,銳意進取,中國企業可后來居上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日新月異的中國,既要向先哲汲取智慧,也要放眼世界,勇于尋找差距,汲取成功經驗。
我們的差距在哪美國惠普實驗室資深科學家曾軍博士認為,中國應用技術研發水平近年來有了顯著提高,但中國應用技術科研整體布局側重于點的突破,在通過系統整合創造商業化服務方面,中國國內企業與西方企業的差距較為明顯,尤其是和惠普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以及施樂公司等老牌科技公司相比。
具體到一些已躋身國內行業翹楚的企業,它們也有成長的煩惱。
去年初,聯想集團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參加了美國拉斯韋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他說,相比歐美日韓一些消費電子巨頭,聯想等中國廠商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確實略遜一籌。“我們的劣勢就是品牌問題,這個要慢慢彌補,聰明地彌補。我們的策略就是創新,通過創新打動市場,打動客戶,讓它們幫助聯想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同樣參加那次展覽的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對記者說:“(我們)最大的劣勢,就是我們的積累時間短,我們的技術、人才等的積累時間都短,這在競爭中就處在劣勢。”
差距或許無法一夜之間逾越,但對于中國自主創新的未來,從學者到企業家都有信心。
“我堅信,中國的科技將在未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無論是論文數量、企業研發,還是專利申請。而且我相信,這一天肯定要比我們想象的來得更早。”《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報告》的另一位作者澤特說。他表示,中國科學家的研究領域以及國家資助的覆蓋面十分廣泛,這使得中國不僅在傳統領域不斷進步,而且在納米和綠色技術等新興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可以后來居上。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則認為,認識到差距后,中國企業更應該抓住時機,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同時,企業必須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建立企業在海外經銷商和消費者中的信用,以此提升品牌的美譽度。
周厚健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自主創新型企業的增多,未來10年,將有一大批中國企業由“中國名牌”躍升為“世界名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