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供應鏈問題雪上加霜的是,為企業提供零部件的生產商,其本身所需要的原材料或較小零部件往往有賴于另一個地區提供,比如日本。許多企業目前正匆忙想搞清楚它們在這種隱性供應瓶頸方面的風險敞口究竟有多大。韓國內存芯片制造商海力士半導體(Hynix Semiconductor )公司表示說,他們的硅晶圓庫存可供短期內繼續正常運營。但分析人士確認為,如果事態進一步擴展,受影響的或許不只是海力士,而是整個芯片制造產業。
因此,世界各地的企業都在積累庫存、放慢生產速度或尋找新的供應商,以避免那些主要依賴日本生產的零部件的產品出現斷檔。但分析家亦表示,增加庫存會影響生產率,尋找新的供應商也并不容易,而在更多分散地區增加供應商,則會提高企業的成本,從而擠壓利潤空間。
從“即時生產”(Just-in-time)到“以防萬一”(Just-in-case)
實際上,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發生。日本地震和海嘯事件,可以說是更加推動了這場變革,讓全球制造商的步伐走得更快。正如一些媒體評論所說的,這次事件并不是促使跨國制造商放棄國際分工,而是更好地調整國際分工。
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和自然災害對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造成的影響,促使跨國制造企業重新評估其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在日本地震發生之前,這些公司就已經在尋求簡化供應鏈的方法,使其更貼近終端市場。一方面,它們意識到,由于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和運輸價格的上漲,再采取離岸外包業務(諸如將制造和服務外包到印度等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將得不償失,企業的生產效益沒有以前那么大了;另一方面,冰島火山爆發和日本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等對全球供應鏈提出了警示:與其還固守上世紀80年代出現而現在已經過時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策略,倒不如讓自己的全球供應鏈變得更有彈性,更順應區域經濟優勢,將制造或服務向客戶所在地遷移,而不再選擇原材料所在地,大型制造企業也因此能夠通過更敏捷的供應速度和更強的定制化能力響應客戶需求。
《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物流專業人士的評論稱,受到當下供應鏈危機的沖擊,“即時生產”體系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種模式首創于日本,在高科技和汽車行業被廣泛采用,即只在需要的時候才運送零部件和原材料進行生產制造。全球很多生產商還在近些年減少供應商數量,以便從合作供應商那里獲得折扣。如果供應商群體在規模變小后無法發貨,那么這樣做就造成了風險。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就曾出現對這種生產方式的反思。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這次日本的自然災害,讓更多跨國公司意識到必須正視這一問題。有供應鏈咨詢公司稱,“更大的風險和供應鏈斷裂的危險,正在以瘋狂的速度向我們襲來,準備好詳細的應變計劃對于進行全球制造的公司來說都是非要必要的。”
美國富國銀行的全球經濟學家斯考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說:“在全球供應鏈里,大量的零部件都是通過外包的方式在世界各地進行生產的。一個零件的供應出了問題,整個生產流程都會受到拖累,甚至被迫陷入停頓。”由于日本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因此一旦它遭受了自然災害的打擊,那么,全球供應鏈就會變得非常脆弱。日本長期以來都處于全球供應鏈的上端,掌握著核心技術和先進零部件、先進材料的高端生產能力,它在諸多行業中都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同時,日本經濟也一直采取“外延式”發展策略,依托自身對技術前沿的核心把控,只將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商品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日本在前沿技術方面一直十分封閉,極少向別國轉移高端或核心技術。因此,一旦自然災害發生,跨國制造企業尋找可替代供應商的成功率并不高,其他國家承接全球供應鏈商機的比例短期內也很難發生重大改變。
目前,跨國公司設立生產企業、研發中心,也都是按照各個地區的優勢來布局的。因此,短期內,這次日本地震等災害會引發跨國公司反思全球采購、全球分工的生產模式,但調整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輿論普遍認為,這一反思的最大好處在于,它不會是國際分工的倒退,而一定是國際分工的進一步加強,讓全球供應鏈更富有彈性,能夠有力地分散風險。匯豐銀行的專家認為,過去十年流行的“即時生產”模式,未來可能會被各種“以防萬一”(Just-in-case)措施來代替。從現在起,跨國制造企業必須要建立新的觀念:考慮到極端狀況,制造企業必須有緩沖措施。要讓供應鏈犧牲一部分效率,換取更強大的應變能力。
例如,現在沃爾沃首席執行長雅各布(Stefan Jacoby)和其他高管每天上午都開會,了解供應動態,并評估應變計劃,一個備選的方案就是不完全地生產部分車型,以后再裝進現在沒有的零部件,不過這個方式只能在短期奏效。而另一個方案就是調整部分產能,集中生產受這次供應短缺影響相對不大的車型。
近岸外包的大潮?
全球供應鏈正在出現的新趨勢,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經發生。過去,國際外包行業通常采取離岸(offshoring)外包,著眼點是降低成本,但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近岸(nearshoring)外包就已經出現并越來越發展成為國際外包行業一個新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僅在意外包的成本,也希望外包地點不要離本國太遠,并強調當地勞動力的素質與能力是否符合自己企業的需求。
正如埃森哲公司最近發布的報告所言,面臨日益上漲的物流與運輸成本,多數美國大型制造企業正在考慮將工廠從低成本的亞洲國家遷移至美洲或拉丁美洲,通過將制造中心遷移至本國或“近岸”地點,讓供應鏈盡可能地貼近需求地。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