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中國經濟世界第一 IMF的預測靠譜嗎?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下稱“IMF”)最近的全球地區經濟展望地圖上,中國被標上了醒目的紅色——它的最新報告表明,中國將成為未來幾年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并將在2016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之后,這篇被渲染成“宣示美國時代終結”的報告,被情緒各異的中美媒體熱炒。且不問是否能成真,IMF的預測,有根據嗎?
將改變世界的預測
4月26日,《華爾街日報》記者埃倫斯信手翻閱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時發現了一個被所有人忽略了兩周之久的“重磅 炸彈”:2016年,中國經濟規模將由2011年的11.2萬億增至19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經濟則會由15.2萬億增至18.8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屆時全世界經濟教科書的相關詞條都將重新修訂——美國不再是世界經濟的領軍者。
媒體們還沒緩過神來,4月28日,IMF在香港發布最新《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再次表達了對中國的信心。報告預測中國2011年和2012年經濟增長可分別達9.6%及9.5%。
IMF中國事務主管查克(Nigel Chalk)隨即在4月29日的北京記者會上表示,IMF對此次的預測很有信心。IMF之前對中國今年一季度GDP的預測就完全準確。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世界對中國的投資愈發強勁,因此9.6%是完全可能的。
同時,IMF還預期中國的通脹將于2011年下半年回落,其中核心通脹將于年中見頂,高位約在6%~7%,而年底核心通脹將回落。
為什么要用PPP?
確實有些振奮人心。而人們隨即注意到,IMF此次“2016年中國超美”的預測依據并不是人們熟知的GDP,而是一個全新的字母組合——PPP。
PPP的全稱是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中文叫“購買力平價 ”。在IMF的預測公布之后,曾立即有人調侃說,如果按PPP的方法計算,中國幾年前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
IMF為什么要采取PPP作為預測的標準?PPP究竟是否科學?
面對輿論的疑惑,IMF駐華首席代表李一衡(Il Houng Lee)告訴《中國經濟周刊》,GDP和PPP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我們無法用簡單的好壞來評價這兩種計算方法,它們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需要而使用。例如在計算一個國家的實際生產力的時候,PPP就更為適用。
“其實IMF使用PPP作為計算方法之一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只是由于這次對中國的預測結果,才讓人們真正對PPP產生了關注。”
李一衡說,PPP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它不是基于現有的貨幣匯率來計算,而是基于在一個國家內可以購買的商品 和服務的實際值。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